□本报记者 冯康松
见 习 生 黄天成 文/图
鸡公叠翠,贤山展屏;南湖扬波,浉水浪涌。在这红绿相宜、风景如画的美丽申城,一朵璀璨的教育明珠正在用它迷人的光彩吸引更多的目光,它就是有着“全国文明校园”之称的信阳市第十三小学。
信阳市第十三小学于1949年建立,与共和国同龄,在一代又一代教育先驱者的领导下,始终秉承“仁智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办学宗旨,为信阳市乃至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为落实中央文明办关于推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相关要求,发挥全国文明校园的示范带头作用,搭建城乡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桥梁,促进教育公平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自2020年至今,信阳市第十三小学坚持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结对帮扶活动,用艺术点亮乡村学子的文明生活,以文化丰富乡村学子的精神世界。同时,十三小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新时代文明建设注入属于自己的力量。
心手相牵,在运动中促进身心成长
体操动作舒展筋骨,动感音乐激活身心。该校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选曲,结合往年广播体操优势,为学生们新编了一套更具活力的广播体操——《少年》。这套新式广播体操不仅动感十足、简单易学,而且提高了学生们的艺术审美能力,深受两所学校孩子们的喜爱。“左抬腿、右展臂、齐转身……”,通过视频线上学习,经过该校体育老师统一指导,孩子们掌握了这套新式广播体操的动作要领,在各自学校的绿茵场上展示着新掌握的体操动作,属于新时代少年的独特风采,就在孩子们整齐划一的动作中绽放。
“伸展手臂,略微屈膝,目光向前,起跳!”这是十三小的罗帅老师在教导柳林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如何正确地进行立定跳远。在塑胶操场上,孩子们跟随罗老师的动作,一个个屈膝前伸,像是即将腾跃而起的鹰,尽情摆动双臂,目光如炬,接着猛地蹬地,一跃而起,在空中舒展身体,再落地,激起股股灰尘。尽管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孩子们依然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练习,由最初的动作生疏、畏手畏脚到逐渐掌握动作要点,腾跃而起,孩子们完成了由雏鹰到雄鹰的蜕变,而这其中除了孩子们的不懈努力,也离不开罗老师的谆谆教导。“立定跳远是我省中招考试的必考项目,我想让学生们早一点学会如何正确地立定跳远,为之后的考试打下基础。同时,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发展自我,体会运动的乐趣。”罗老师如是说道。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该校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积极响应“双减”政策,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生制定合情、合理、合适的体育运动规划,让孩子们的身心在运动中健康发展。
共赴成长,用志愿活动展时代担当
为发挥全国文明校园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弘扬雷锋志愿服务精神,该校师生志愿服务队在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由第十三小学书记、校长王秀娟和副校长陶琳琳带领师生志愿者们来到柳林希望小学,开展结对帮扶柳林乡村学校少年宫“手拉手”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一起向未来”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残奥会主题口号。该校师生以此为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和歌曲表演,通过铿锵有力的演讲词和昂扬动听的旋律,不仅展露出风华正茂的少年风采,而且仿佛将我们带到了奋勇拼搏的奥运赛场,亲身感受到奥运健儿为国奋战的飒爽英姿。通过节目也传递出信阳市第十三小学希望通过“手拉手”活动和柳林中心小学师生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愿望。
文艺演出后,该校的孩子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为乡村学校的伙伴们送去温暖。一支支色彩斑斓的铅笔、一个个崭新明净的作业本、一块块洁白无瑕的橡皮……物件虽小,却都满载着仁智少年们浓浓的爱与祝福。
春风处处留,雷锋驻心中。该校不负“全国文明校园”的称号,一如既往地把“手拉手”结对帮扶志愿活动持续进行下去,以志愿服务展现全国文明校园和新世纪少年的时代担当,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家校合力,携手共筑成文明新家园
孤则易折,众则难催。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时间浪潮中风雨同舟、患难共济,由此形成了我们团结友爱,帮扶邻舍的优良传统。该校的九位模范家长,为响应国家号召和人民呼声,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自发组织成立了信阳市第十三小学神州救援队这样一个公益组织。
神州救援队自2021年成立以来,本着“有求必到,救完就走”的原则,进行了多次救援行动,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此外还多次走进信阳市的中小学,义务为孩子们讲解宣传防溺水知识及自救方法,得到了社区百姓、单位领导的一致赞扬和认可。神州救援队安全教育的开展如星星之火,在大家心中迅速燎起有关自救知识和志愿服务的草原,越来越多的孩子也在这样真切的情感教育下学会了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我们永远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永远前往灾区一线。”这是神州救援队队长何生华面对镜头时铿锵有力的回答。神州救援队植根于中原大地,积极进行志愿救援行动,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为该校的孩子们树立优秀榜样,助力新时代文明建设。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建设文明校园,推动新时代文明建设任重道远。该校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奋进于教书育人的一线道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