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才
(接上期)
其实,朴素,本身就是一种品质,一种气象,一种别致,一种力量。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朴素是一部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这种条件就其本质上来说,是排斥任何外部装饰和精雕细琢的。”赵主明做到了。
既然赵主明选择了寻常人物事物风物作为散文书写的对象,那么,选择与“寻常”有着亲缘关系,至少有邻里关系的“朴素”风格,来呈现这些寻常,以保持写作形式审美需求与阅读心理的协调性,他具有内在的合理支撑。这就决定了赵主明散文朴素,是那种不着华丽、不求张扬的朴素,真诚与淡定。以朴素与寻常有机融合,更显得笃实、稳重。他常以原汁原味原声原色的文字漫不经心、轻描淡写,却总能将山与山、水与水、水与城、城与村、山与城、山与村、庄与庄、田与田、树与树、林与庄、庄与人、人与人密不可分,和谐相处,优雅而又烟火气十足的乡村图景与城市场景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经过他朴素的文字表述,农村庄稼种、管、收过程,村庄的月亮、池塘里的涟漪、乡间小路上的脚印、村头大树上的鸟窝、日渐稀少的水牛……那些浸润着岁月流光,积攒着苦涩艰辛又充满向往渴望,如苔藓斑驳又如星光闪耀的往事,被点化成晶莹透明的画面。另外,很多画面感很强的形成,并非赵主明刻意而为,实乃现实生活至少是记忆中的客观呈现,又经赵主明朴素过滤,总能形成一种特有的时光飞逝般的效果,像我们很多人的生活,被疏离、被复制,野草野花一般枯荣。
赵主明总能以信手拈来的乡风民俗描写和鲜活可亲、妙趣横生的语言运用,朴素地表现出他深透的生活体验、敏锐的观察眼光和坚实的文字功底,比如,写《家乡的味道》。他在“题记”里就不吝文字,“不论身在咫尺,还是远行万里,隔山隔水,难隔家乡的味道。那是植根于心底的记忆,一有机会,便被唤起,咀嚼起来,不单是味蕾的享受,更兼乡情的满足。乡情乡味,如藕与丝,紧密牵连,扯不断,抛不去。而四季乡味,各有千秋。腊月,最浓的是腊味,从乡村,到城镇,从居家,到酒家,处处有影,时时飘香。来一锅,全屋香,上一盘,满桌馋,嚼一口,心舒坦,饭局未尽,心已陶醉。”赵主明用“腊月风景”“雪日腊味”“腊味记忆”“瓦罐腊味”“腊味爱好”“腊味乡情”共六章,将历史与现实、饥饿与殷实、乡村与城市贯通起来,家乡的味道扑面而未,氤氲四起。比如,在写《年话》,赵主明更是汩汩滔滔,似乎他有百宝囊,以“年回”“年下”“年饱”“年喝”“年花”“年货”“年侃”“年轮”“年扫”“年头”“年游”共十一个篇章,洋洋洒洒将信阳——淮上人家关于年的话题写得丰足气满,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既是记录,也是陈述,也是宣讲,也是表白,事物的大与小、虚与实、软与硬、刚与柔,连同文字的叙述与抒情,尽在其中了。赵主明以朴素表现寻常的乡风民俗的同时,也注意对一些人们常用却不常被人注意的字、词、名的收集与展示。比如,他写了《兮》,过去多用于古文(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力拔山兮气盖世”,这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固始方言语气词,经他一写,其鲜活意味便跃然于纸上了。“八仙桌边一坐,吃着兮,喝着兮,叙着兮,闹着兮,其乐融融”“兮的用处很广,劳作在旱地里,水田里,稻场里,水车上,都能听到‘兮’字。除草时,锄着兮,叙着兮;拔秧时,拔着兮,闹着兮;薅秧草时,薅着兮,唱着兮……”还比如,赵主明能从清晨散步时听到的说唱调里听出市井百态,他记录不全,凭着感觉,参照大意编创出新词,共三十三行,在此列举几行,“卖药的,典当的,油嘴滑舌赖账的/官大的,官小的,路子不顺烦恼的/卖馍的,卖面的,豆浆油条卤蛋的/卖瓜的,卖枣的,摆摊针头线脑的/煎饼的,熬汤的,见了城管心慌的/盖印的,收费的,有酒喝得烂醉的/手机的,电脑的,驾着电驴猛跑的/麻将的,双升的,半夜回家不声的/发财的,倒闭的,寻职无果憋气的/……”凡此等等,赵主明写了五十年,常写常有,常写常新,如此之乡风浓郁,让人读后如饮百年老酒,余味无穷。
赵主明散文的朴素表现,并不是一“朴”了之,他是有节制的,是有分寸的,在一些方面,在有些问题上,始终保持着警觉。比如,他对文学书写中一些人常常提及的“底层”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即对“底层”有个不设条件的深入与把握,而非对“底层”进行诗意想象。乡村农民一直都是赵主明散文的主要素材,但赵主明从未将其视之为“底层”。他珍视乡村——身份的故土亦精神的故土,珍视农民——一生至亲的亲人的情感。在赵主明笔下,乡村和农民不是自上而下进行苦难书写的对象,更不是传达个人关怀的抒情道具,无论过去,还是现今,农民一直都是有血有肉有想法有主见,也有欢乐,甚至有自己幽默方式的会生活的人。因此说,赵主明是清醒的,自觉的,他选择和尊严、善良、美好站在一起,更是令人毋庸置疑的。想一想,当下,像我们很多人所熟知的乡村里的小学校、小作坊、老房子、古井、大树,城市中胡同里的小浴室、小食堂、小卖部、小修理铺等等,都不动声响地消失了,是否就唏嘘不止,感慨万千,无论滥情与否,似乎真的没有必要,因为,这样残缺而颇有几分憔悴的同时也始终不断繁殖不断更新的生活,是真实的,不容回避的。
人们常说,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才是好散文,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扯得开,也要有魂魄贯穿,思想要融化到形象之中。《落地生根》中有众多篇章在对世相和事物的观察思索上做到了“往深处再挖一锹”,挖出了许多人生况味,引申出更多的东西来。赵主明悉心之作《学琴笔记》,不仅语言具有高弹性和自由性,重意合、气韵和具象,如“启蒙《上学歌》,接弹《仙翁操》,再学《秋风词》,继而《良宵引》。春习《阳关三叠》,夏练《醉渔唱晚》,秋抚《平沙落雁》,冬鼓《鸥鹭忘机》。热修《普庵咒》,冷温《酒狂》,静时《四大景》,忙后《归去来辞》。”而且,道出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心得。作为当时已经63岁的人,一次偶然,从朋友手机中听到《平沙落雁》,便“冲动随之而来,渴望古琴美妙的乐音也能从自己的指缝中流淌出来。”真可谓性情中人。“人在世上,贵有精神。精神不老,生机不灭,有生机,人活得才有滋有味。”接下便聘师、置琴,赵主明写道“有张好琴固然重要,技不如人,即使拥有一张好琴,也未必能弹出动人心弦的天籁来。”接下来识琴,“古琴貌似简洁,其实并不简单,仔细看,耐心读,弄懂了基础才好。”接下读史,“好琴家也应该关注弦外之音。熟读琴史,增加功力,提升便蕴含在潜移默化中。”接下认谱,“古琴谱,对局外人来说,简直就是天书。”接下来练技,“丁老师说,弹好古琴,没有捷径,每曲三千遍!弹够了,自然好听了。”接下知德,“古人云‘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接下来,随派,“可以师承多门,却不可不钻透一家。见异思迁,蜻蜓点水,结果很可能是一塘浮萍。”接下来提问、又问、琴友、易师、解意。《学琴笔记》十四章,赵主明一气呵成,从“缘起”开始,到“解意”结束,两万多字,让人读起来不觉累,没有产生审美疲劳。相反,倒是意犹未尽而掩卷长思,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没有止步于就琴而琴,就学琴而学琴,就过程而过程,就结果而结果,而是在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往深处再挖一锹”,自然,就让人看到了正想看到的东西,还看到了不曾想看到的东西,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昭然。尽管“《高山》难攀,《流水》难越”,但“有志者事竟成,梦中现彩虹”。
赵主明面向内心的文学尊崇,触手可及的寻常取材,朴素真诚的散文表现形式,呈现了散文书写的别致风貌,获得了许多人的由衷钦佩。作为一个非专业作家,成果丰硕,作为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仍笔耕不辍,实属可贵,这与他53岁学开车,56岁学用电脑,57岁开了博客、邮箱、QQ、微博,63岁学古琴等等还有所不同,文学作品毕竟有着特殊的属性,这就给赵主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赵主明心甘情愿负重前行,因为他钟情,热爱这片葱茏、灵动而静好的豫风楚韵之地,他要以长青的文学之笔,写出信阳——淮上人家所有的寻常与别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