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刘燕:指尖老手艺 编出新活力


□本报记者 李亚云 文/图

昨日,在平桥区小桥胡同,作为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之一的棕编工作室内,36岁的手艺人刘燕聚精会神,几片棕榈树叶在指尖飞舞,几分钟后,一只飘逸的蝴蝶在她手中翩然若飞。

2011年5月23日,棕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在这一年,在政府的主导下,棕编工作室落户小桥胡同,这让自小就熟识棕编技艺的刘燕感受到老手艺日益被重视的喜悦。

“学习棕编源于小时候外公对我的耳濡目染,外公卖百货,也卖自己制作的棕编玩具。我小时候就是在外公编的花鸟鱼虫的陪伴下长大的。”刘燕一边编制着蝴蝶,一边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

好学的她不单单学会了传统的棕编技艺,还创新制作了许多新的作品。“这些是制作的微景观,我还创新制作了猴子捞月、螳螂捕蝉等成语故事系列作品,并将棕编作品涂绘上丙烯颜料,制作成挂画。”在刘燕的工作室内,丰富多彩的棕编作品散发着新的光彩。

棕编不止在“编”。刘燕介绍说,在编制以前就有很烦琐的工序。首先要将棕榈叶清洗干净,扎紧后放入开水锅里煮,煮至由青转黄成熟为止。然后捞出晾干,等到完全干透,待使用时再用清水泡软,这样处理后的棕榈叶制作后不变形,可存放十余年。用棕丝串起的蝴蝶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在刘燕手中微微颤动,仿佛活的一般。

自从痴于棕编技艺以来,刘燕全面拓展自己的编制手艺。以棕编技艺为基础,她参加由郑州轻工业学院组织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班”,学习竹编、柳编、草编技术。

近年来,刘燕用自己的双手编制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2020年,她赴浙江丽水,以手艺带动乡村振兴,将产品研发以及市场销售结合起来,为竹编产品拓展更广的市场;2021年,她赴江西上饶培训当地村民进行竹编生产,协同四川、浙江等商家打造符合当代审美的竹制品;2023年,刘燕返乡依托竹编非遗项目开展生产,吸纳带动脱贫人口就业。截至目前,在她的带动下,有5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前不久,刘燕再次迎来自己“守”艺生涯的高光时刻。她带着自己编制的棕编、竹编作品一起亮相苏州,代表家乡赴苏州参加信阳城市推介会。推介会上,刘燕的作品很快被抢购一空,这让刘燕感到由衷自豪:“由此可见这指尖老手艺,也能编出新活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