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明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无声地滋润着大地,绿了山野,催绽了百花,空气也清新了许多。在绿色的召唤下,我情不自禁地撑起雨伞,独自来到户外,踏青赏绿,也顺便到超市逛了一逛。超市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货物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白酒和食用油,我一边仔细地看着油和酒的价格,一边静静地听着春雨的声音,突然,一个耳熟能详的谚语便从脑海里跳了出来——“春雨贵如油”。
“春雨贵如油”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谚语,它是用油来比喻春雨的珍贵,教育人们要珍惜春雨,用好春雨,不误农事。乍一看,既形象又贴切,恰到好处。但从修辞学的角度仔细琢磨,若是用白酒来比喻春雨的珍贵,好像更为贴切,因为,白酒的形态和颜色与春雨更相近,也就是说,本体和喻体更相似,比喻更形象,也更得体;论珍贵程度,白酒的价格要比油贵很多,这更能说明春雨的珍贵。那么,古往今来,为什么没有人说“春雨贵如酒”呢?是人们对油的偏爱?还是对酒的无知?我不得而知。
若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这样一种现象,人们在炒菜时,若是不小心洒下了一滴油,往往要心疼半天,而在招待客人时,把酒洒满桌,哪怕是茅台,也一点不心疼,甚至还能赢得豪爽、大气的美名。再比如:若是形容一个人懒惰、不理事、好当甩手大掌柜的,就说他连“油壶倒了也不扶”,油壶倒了是天大的事,他却熟视无睹,连扶一下的举手之劳都不做,真是懒惰到极点,没有一点责任心。难道酒壶倒了比油壶倒了的事小吗?应该说不小,甚至还要大,但是,从来没有人用连“酒壶倒了也不扶”的说法来形容这一现象。是酒贱油贵吗?不是,是酒多油少吗?也不是。到底是什么缘由呢?我们可以从一些广为流传的俗语中得到一些启示。
俗语云“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人是铁,饭是钢,油盐小菜是力量,一天不吃饿得慌”;俗语又云“无酒不成礼仪”“无酒不成席”“有酒不在肴”等等。可见,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不可或缺的。而酒呢,是待人接物的必需品,是体现礼仪的重要载体,其重要程度要超过菜肴。同时,主人拿什么档次的酒来招待客人,也反映了客人在主人心目中的位置。这就充分说明,油是生活的里子,酒是人的面子。孰重孰轻,也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好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迎来送往,还是联谊交友,自然都少不了酒,我们随意翻阅几篇古诗词便可略见一斑。如,“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等等。亲朋相见,把酒言欢,聊聊家常,话话年景,增进友谊,加深情感;长亭话别,以酒相送,叮嘱抚慰,难舍难分;有朋自远方来,不惜用心爱之物换来美酒,开怀畅饮,笑谈人生,消愁解忧,一醉方休。那种情切切、意绵绵、“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浓浓的情感无以言表,全在酒中,快哉!乐哉!美哉!篇篇有酒,却没写饭菜,何哉?或许酒是人们情感的最好依托吧。
在漫长的农耕社会里,酒为稀罕之物,饮酒便是一种奢侈。在平常家庭里,除了逢年过节,一般很少饮酒。珍贵的客人来了,才舍得拿出酒来,主人舍不得喝,客人又不好意思喝,于是,便有了劝酒敬酒的礼仪,客人喝高兴了,主人也很有面子,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酒文化。如,“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便是较早的饮酒礼节。在酒文化的影响下,酒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甚至由物质产品升华为精神产品,成了好客有礼的代名词。祭祀庆典要上酒,婚丧嫁娶要摆酒,乔迁升职要请酒,请托酬谢要敬酒,将士出征要以酒来壮行,凯旋要以酒来庆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何等的悲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又蕴含着多少人生哲理;“宁可把胃喝个洞,不让感情留个缝”又是何等的豪气;“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更是说明了酒的妙用。
一个时期以来,不知是因为酒的影响力太大,还是中国人好面子,人们把原来的客栈或饭店大多更名为酒店或大酒店,以酒来光耀门面,招徕客人。市面上的客栈没了,饭店少了,酒店多了,其实,入住酒店的人大多不是来喝酒的,而是要来住宿或吃饭的。再则,招待客人吃了什么饭菜,人们很快就会忘记,但喝了什么酒,喝到什么程度,多少年过后,人们还会记忆犹新。由此可见,酒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酒虽然重要,但可以不喝,至少不能天天喝,在有些场合或特殊情况下还可以用其他物质来代替,比如,以茶代酒,或以水代酒,也不失礼节;而油呢?人需天天吃,一顿不可少,且不能用其他物质来替代。它虽然不具有酒的妙用,却是事关人们营养健康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必需品,所以,人们非常珍视它,把占别人的便宜称为“揩油”,鼓励人们努力喊“加油”,把珍贵的春雨比喻为“油”。
酒能长面子,油能养身体,面子之于身体来说,身体当然更重要,酒之于油来说,油也就显然贵重多了。也正像古人所说的那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说,只有好的里子,才会有更好的面子,若没有好的里子,再光鲜的面子也就无所依托了。
所以,古往今来,人们虽爱酒,但更珍惜油、重视油,这既是一种务实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智慧。可见,“春雨贵如油”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还富有一定的深意,它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中国人虽然好面子,但更重视里子。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