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俊杰 童 帅
春管春耕开始后,罗山民贵家庭农场总经理丁明贵加倍忙碌起来。身为公司与自家农田的“总舵手”,他必须亲力亲为,将拟定好的春耕计划成功执行。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丁明贵早早就储备好了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物资。虽然劳累,但丁明贵仍然每天凌晨5点就来到田大棚监督育苗。丁明贵难掩语气中的兴奋,向记者介绍着他今年选择的种子:“‘南晶优’是通过国审的新再生稻品种,抗病性强、早熟、高产。在当地水稻专家的推荐下,去年我试种了300多亩,再生稻长势相当好,每个稻穗颗粒都很足,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今年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600亩。”同时,丁明贵也将去年试种的早熟品种‘宁春61’列入今年春耕主打名单,计划收后复种大豆。“去年,我从市农科院专家那里引进了新的再生稻育苗技术,秧苗长势不错,计划再试育一年,如果产量高,明年就大面积推广。”
除了选择优种,丁明贵也紧紧攀住了现代化和机械化农业的“胳膊”。为了节省流程、提高效率和产量,丁名贵主动联系罗山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专家。在专家的扶持和帮助下,今年,丁明贵家的600余亩再生稻田在春耕期间备上了6台智能化插秧机。丁明贵告诉记者:“有了插秧机,我们省事省心多了。秧苗在机器上摆好,两个机械手半天的效率能达到15亩,秧苗茶的深度适合,行间距又均匀。”
丁明贵说:“今年我们农场总共建了9个育秧大棚,育秧6万余盘,可供4000多亩稻田移栽使用。以前,大多是育我们自己农场使用的秧苗,今年引进了新技术,周边种植再生稻的合作社稻田面积越来越大,我们就主动联系,为他们代育秧苗。我们使用秧盘育秧,秧苗不容易出现歪斜,分布均匀,更适合机插。而机器插秧更智能均匀,实现精量插秧,不仅能降低成本,更能让农户实现田地收益最大化。”
“如今我们农场已经基本实现育秧插秧智能化,人坐在家中,通过手机APP便可了解到育秧大棚里的土壤水分及温度。”丁名贵告诉记者,“每年育秧前我们相关将相关仪器安装在大棚内,时刻关注着温度、湿度和苗情。通过智能系统采集的信息显示,到了最佳移栽期,插秧机便披秧上阵,有了高科技的加持,种田就更加科学精准了。伴随春耕的全面展开,我们的智慧农机手正在稻田里大显身手。”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