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涛 文/图
地处淮河中上游的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北据中原、南控荆楚、东接吴会、西通巴蜀。独特的区位地理形势,不仅使信阳自古兵家必争,也创造了包括史前文化在内的兼容南北文化特质的灿烂古文化。
早在七八千年前,信阳就出现了相当规模的原始农业。从夏朝初期到春秋末年,这里先后建立过黄国、蒋国、赖国、罗国、息国、番国、蓼国、弦国、曾国、申国等,既有夏、商、周的方国和封国,也有贵族的食邑。受封最早、立国时间最长的当属天下黄姓的黄国。
春秋时期,各方国、食邑在强大楚国的不断扩张与征服下,先后被灭成为楚国属地,最终演变成为中华姓氏一百大姓中的十多个姓氏。其中,信阳是黄、赖、蒋、罗四姓的唯一起源地;其余潘、廖、孙、白、曾、付、沈分别有一支或主支起源于信阳。另外,还有申、息、江、奚、安、英、甄、娄、寝、期、弦、道等姓氏,或起源于信阳,或起源与信阳有关。
在信阳博物馆“天下根亲厅”,“汉风遗绪”展示着源于信阳或者是与信阳有关的一些姓氏,展柜中展出的文物均是信阳地区出土的汉代的陶器和铜器,最特别的是位于中间的“博山盖铜樽”,它是汉代新兴的高级盛酒器,表面雕有精美的花纹,装饰手法细腻。汉代流行厚葬,随葬品从衣食到住行无不涉及,展厅里有汉代的一些冥器,有陶井、陶灶等等。
第二单元“开漳定闽”,讲述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故事。据史料记载,河南光州固始人有三次大规模的南迁:第一次是《三山志》中记载的西晋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后面两次是唐代以后的陈氏父子和王氏兄弟“开漳”“定闽”,陈元光开漳的历史贡献主要是对政治上、文化上和经济上三个方面,现在仅在台湾奉祀陈元光的“威惠庙和昭惠庙”就有300座之多,展厅里复原了固始的“将军祠”,它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广大闽台同胞、海外侨胞不远万里,踏上信阳这片令他们世代为之眷恋的土地,先后有闽粤、台港澳和东南亚及欧美等地二十多个国家近50个姓氏宗亲组织的寻根之旅,奔向信阳的固始、潢川、息县等县区寻根谒祖。在陈元光祖祠,在“开闽王”王审知故里,在燕子山施氏祖陵,在先民祖居地,他们虔诚挂起先祖的画像,摆上精致的祭品,长跪不起……尊宗敬祖怀亲之情令人动容。
寻根,是追寻自己的血缘和血脉,提醒子子孙孙不要忘本;寻根,也是探寻浸染于己身的文化渊源,达到更深的自我认识。信阳,始终向人们慢慢述说着她厚重、浓郁、温馨的根亲文化,吸引着众多闽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寻根祭祖、参观访问、旅游考察,为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创造美好未来增添着不竭动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