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让馆藏文物“活”起来


□李亚云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重要指示与殷切期望。如何让馆藏文物活起来?还需我们着眼长远、放活思路、精准破题。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基因库,其中陈列的文物一头连接着历史,一头关联着未来。所谓博物洽闻、通达古今,以博物馆作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记住过去,才能够更好地回答,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将要往何处去。

对于当下的博物馆来说,一种全新的连接方式正在形成,即通过丰富的手段、新潮的“玩法”把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连接”过来,让他们成为博物馆的常客,将博物馆变成年轻人的“打卡地”,让文物亮相更多人的“朋友圈”。

在未来,线上、线下双向结合的展览展示项目形态,或将会是博物馆的一个常态。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博物馆唯有顺应时势,契合观众的审美诉求,实现破圈效应,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对于观众来说,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国际上对博物馆的定义修改过多次,关于公益属性的表述有增无减。博物馆不是仅供少数人参观的场所,更应当是为大众提供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走进博物馆,接受历史的洗礼,见证时间的停留,触摸城市的温度,唯有双向奔赴,共同发力,才能让馆藏文物发挥更大价值。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唯有让馆藏文物“活”起来,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在文物中读懂中国,感受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