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博物馆里的极简信阳史”专题报道之①

远古家园造巨舟


编者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以其厚重的历史传承着中国的文化。

八百里江淮大地,五千年豫风楚韵。信阳位于河南的最南端,素来就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美称。这里不仅风景秀丽,还如中原大地一般厚重,演绎着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传承着华夏的精神文明,见证着炎黄子孙的延绵血脉。

博物馆是城市的眼睛,文化的殿堂,与城市共成长。信阳博物馆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是信阳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馆藏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仿佛活灵活现呈现在人们眼前,偷偷诉说着它们亲眼看见的关于信阳的秘密。

为了让广大读者在文物里品读信阳史,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报从即日起在《信阳日报》文旅时空专版推出“博物馆里的极简信阳史”专题,分别以《远古家园造巨舟》《淮上诸侯酿美酒》《楚地王风写春秋》《天下根亲遍全球》《茶韵天香醉乡愁》《豫风楚韵誉九州》为题,挖掘信阳那些珍贵文物里的历史故事,以飨读者。

□本报记者 周 涛 李亚云 袁 野

信阳,九州之中,天下之枢。八千年来,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兼容并包四方气质而独具过渡特色的淮上文化。多年来,考古发现和文化遗产解读成果层出不穷,揭开了古老淮上神秘的面纱。而今陈列在信阳博物馆序厅的淮河古沉舟,就是那华夏文明长河中的一颗极闪亮的“星”。

“息县境内发现了一只古代的独木舟。”2009年夏季的一天,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考古人员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往息县城郊乡徐庄村张庄组淮河滩查看。由于独木舟上没有任何能够显示其制造年代的物证,考古人员最初认为,这只独木舟可能是中国明清时期的。

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考古人员有了更为大胆的推测,他们认为独木舟有可能是西周时期的,因为信阳一带曾经发现了西周早期的古遗址。独木舟由于长期埋在河滩下,舟身的含水量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自身重量就有一吨多,再加上加固的材料总重量将近两吨。考古人员用船将独木舟拉到几公里以外的码头再装上卡车运到信阳市博物馆。

长9.3米,宽0.78米,高0.6米……工作人员在测量独木舟后,每天都对其喷洒两到三遍蒸馏水,以保持一定的湿度。为了尽快弄清独木舟的制作年代,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把独木舟上脱落下来的部分送到北京大学进行加速器质谱(AMS)碳-14测定,检测的结果令人惊喜:独木舟的制造时间为中国商代后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也证实了古人“刳木为舟”的记载。

独木舟的制作年代大致确定了,那么当年是什么人制造了这独木舟?专家学者为此进行深入研究:专家说,20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在罗山县莽张镇发现了一座中国商代后期的贵族墓葬,共出土了200多件青铜器,这些器物上许多都带有息字铭文,经过考证,这个息字就是生活在信阳一带的息族的徽号。

据甲骨文记载,早在商王武丁时期,息族就是商王朝的一个重要方国,位于如今罗山、光山一带。在殷墟甲骨文中有帚息的字样,帚息是息族的族人,她后来嫁给了商王武丁,这说明当时息族与商代王室已经通婚。独木舟正好出土在息县,息夫人的家乡,它跟罗山莽张的息族息方国墓地的联系,说明莽张息族墓地的墓主人活动范围到了淮河边。专家经过研究后认为:这只独木舟是中国商代后期息族的工匠制造的。

在中国各地的考古发掘中曾先后出土过20多只独木舟,信阳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只独木舟是河南省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积最大,而且是保存最为完好的独木舟,有专家称其为“河南第一舟”。它,对于后人研究中国商代后期以及息族的历史具有非凡意义。

在博物馆的第二展厅——远古家园,可见羊齿蕨类化石、鹿角化石,展现着原始人类旧石器时代的情景;裴李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石磨盘,以及陈列的石斧、石铲等生产工具,展现着裴李岗文化中古人娴熟的石器加工技巧和较为先进的粮食加工技术。

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汇集于此交相争辉,构成了信阳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内涵和文化特色。“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这,是人类最早见于对文明二字的记载,从刀耕火种到点泥成陶,淮上起源的轨迹清晰而流畅。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