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楼下有个办了多年的辅导班,搬走了。
门口丟一些杂物,有一摞新写字本,我捡了回来,顺带还捡回装满了笔的笔筒。
用“暴殄天物”形容扔掉的本与笔有点言过其实,自己曾经挥霍过的,又岂止一二笔筒呢?
小时候的冬天很冷,好像比现在冷。那时条件又差,冬天的雪美,也没有大雪封门的寒冷记忆深。
那年冬天,小学一年级。和二姐翻过积雪几乎盖住的铁路,去上学。雪,灌满了母亲做的布底儿棉鞋,很快融化,湿了鞋。教室里没有取暖的,窗户上钉的塑料破了,寒风吹进来,身上一会儿就凉透了。
第二节课,老师说写十个字,一个字十行,写完回家。
手快冻僵了,握不住笔,偏偏铅笔只剩一点点,无法再削。“秃笔”在写字本的格子里艰难地写,字体自己都嫌难看。
暮色里,和二姐一起回家,迎着北风,那条路真长……
回家我就扑进母亲怀里,手伸进她穿的袄里,哭丧着说“太冷了,不上学了”。
第二天母亲最先喊我起床,我乖乖地去上学。临出门对母亲说“别忘了给我买支铅笔,都短得拿不住了”。
那年寒假,得了“三好学生”的奖状,奖品是两只铅笔,两本格子本。几乎是跑回家的,把奖状和本给了母亲看,笔却偷偷留下了。怕以后没笔用,备用。
这就是“忧患意识”吧?
都说现在的孩子不爱学习,其实父母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是错了?对孩子有求必应,报各种补习班,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成了生活第一等事。固然是爱心,总感觉哪里不对,或许是国人普遍的“忧患意识”造成的吧: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只是,我们把一切都给了孩子,是否忘记了教孩子“珍惜”两个字?
比如,那扔掉的本,笔,是不是扔掉了“珍惜”?生活原本不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古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还是有道理的。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