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椿树


赵主明

冬日,与朋友小聚。主人点了一盘香椿炒鸡蛋。鸡蛋倒好,黄澄澄的,像是土鸡蛋。“香椿呢?”服务员指着比绿豆芽还细的东西回答道:“那就是呀,大棚里的香椿苗。大冬天里,哪有肥嫩的香椿芽啊。”

尝一尝,果然香椿味,只是比香椿芽淡多了。大棚里种植的反季节蔬菜,大都这个样子,味道不如露天环境里自然生长的好吃。不过,在这个季节里,能吃到大棚里培育出的香椿苗,也算不错的了。

鲜嫩的香椿芽,春天才有。香椿芽又叫香椿头、香椿尖,是香椿树新发的嫩芽,紫红鲜亮。谷雨前后最好,正所谓“雨前椿芽雨后笋”。香椿芽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钙、磷、铁、钾、锌多种微量元素及胡萝卜素。一般食客并不留意这些,只在乎脆嫩新鲜,齿颊留香,刺激胃口,增进食欲。

我国食用香椿芽历史悠久。在汉代,大江南北,就广有食用。不过,也有不宜食用的人群。有人闻不惯那种香味,还有人吃它过敏。民间还说它是发物,有旧疾的人慎吃,最好不吃。

我居住的家属院里,也有香椿树。春天冒芽,绿中泛红。不等叶子完全舒展,就采下来。开水烫罢,凉调、清炒、炒鸡蛋、拌豆腐,都是香喷喷的,美味诱人。

小时候,老家的宅子上也栽有香椿,每年都可以吃几次香椿头。那时农村较穷,从旧社会走过来的母亲,深知青黄不接时候的艰辛,多次对我们说:“椿芽大似碗,老婆饿得直翻眼。”所以每当香椿发芽,都不会错过大好时机,及时采集果腹。

不过,有人却吃不了那种香味,我当时也是,闻着就恶心,宁愿吃别的野菜。长大后,偶尔吃一次,又吃一次,几次之后,便不再排斥。这使我感受到,人对食物适应的弹性和空间真大 ,就像开始不吃芹菜、芫荽一样,现在都感觉是美食。

与香椿比较,家乡的臭椿更多。臭椿生长过程无人干扰,树干笔直,树冠任性伸展,一般没有创伤,成材快。农家盖屋,可作屋檩。不像香椿,发了芽,就被掰掉。发了掰,掰了发,发了又掰,反反复复,直到夏天,方才住手。树冠被掰得不成个样子,耽误了生长的大好季节,成材速度相对较慢。在木材凭票供应的年代里,农民盖几间茅草屋,最难弄的就是梁檩。

有资料说,臭椿树在国外一些地方,颇受欢迎。如在印度、英国、美国等国家,被誉为“天堂树”,有大面积栽培。可见香与臭、利与弊是辩证的,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

我更喜欢香椿树。我闻不惯臭椿的气味,直至今天,依然如此。但是,据说臭椿那臭烘烘的树皮、根皮和果实,皆可入药,具有清热去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的功效。中药文献记载,臭椿有“小毒”,只供煎汤外洗使用。记载归记载,在实际生活中,我几乎没看到谁用它做药使用。

香椿与臭椿树外形相仿,远远看去,没什么区别。它们都是落叶乔木,主干粗壮笔直,树冠开张荫浓,枝丫茂盛,叶梗细长,叶片互生,形状椭圆。而且有一个傲强的特性,只要周围有其他乔木,它都会一直往上蹿着长,成为出类拔萃者。

若仔细辨识,便可察觉二者的不同。臭椿叶子,明显肥厚一点。叶子的气味,顾名思义,香椿香,臭椿臭。它们不是同属。香椿,楝科,香椿属。臭椿,苦木科,臭椿属。香椿一般为偶数羽状复叶,臭椿为奇数羽状复叶。臭椿树干表面较光滑,不裂;香椿树干呈条块状剥落。臭椿果实为翅果,香椿果实为蒴果。臭椿维管束为9个,香椿为5个。

椿树根系发达,适应性强,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很少感染虫害,农家房前屋后边角隙地都可种植。香椿萌蘖性更强,栽下一棵,几年后能生发许多幼苗。为此,它又和石榴、萱草、桂树等,被看成是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象征。“椿萱并茂,棠棣同馨”正缘于此。

有一次朋友聚会,吃了香椿,一起热闹,要我作香椿诗。我不谙作诗,但是,大家起哄,只好顺口溜了几句:“春风桃李送芳菲,香椿嫩芽紧相随。满枝含香无蜂蝶,唯见村姑挎篮归。”

香椿树到了盛夏,长出的枝叶就不可再吃了。据说那时候的香椿叶有微毒。看来,好吃的东西也会随着时间季节而变化。人生中美好的东西犹如香椿芽,千万莫错过季节。错过了,就失去了大好时光,美好不再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