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乐
在我们家乡豫东过去很流行一些童谣,现如今随时光变迁,已渐行渐远,基本没人传唱了。
大体说来,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
我没有了解这些童谣的历史,也不通晓其内涵,只是明确地写一写它们留在耳朵里的感觉,那一段段缥缥缈缈的声音总是回荡在心底,挥之不去,呼之欲出。
小时候,从家乡父老乡亲那里最先学到的是《大公鸡》,“大公鸡,叨磨盘,俺妈打俺真可怜。白天打着拾柴火,晚上打俺摸菱角,菱角刺扎俺脚,没有亲妈谁疼我。”《小老鼠》,“小老鼠,爬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里咕噜滚下来。”还有“小燕子,尾巴长,娶了媳妇不要娘……”“小公鸡,上磨盘,男孩不跟女孩玩……” 这些童谣,发明者是谁,已然不可考,千百年来逝去,如今却依然传唱。
儿时最兴奋的莫名事情,就是看人家结婚。乡里有乡里的风俗,我清晰地记得,新娘子出嫁那时,已不是用轿子抬来,而是自己走到婆家去。清晨,七八点钟新娘那边就发亲了。此时的新娘梳着整齐的辫子,扎上红头绳,着鲜衣,打着一把红雨伞,走在乡间松软的田埂上,一脸幸福憧憬。她的后面有两位亲戚跟着,算是送亲的。还有我们一路尾随的一群小屁孩,唱着古老的乡间童谣:“一个莲蓬十八籽,又结莲子又开花,结樱桃,得枣子,歇喜鹊,闹梅花,新娘新郎笑哈哈。”新娘子一路行,一路听,涨红着脸。
夏天在打谷场上乘凉时,大家也会唱起:“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请女婿,外甥小子也要去。”“棠棣子树,棠棣子长,棠棣树上盖瓦房。瓦房倒了,俺也吓跑来。”“你也好,俺也好,俺俩对钱买手表。你戴戴,我戴戴,你该叫我个老太太。”天气炎热时,随时唱:“风婆婆,雨婆婆,刮个大风我凉凉……”
学堂里,看见有同学打瞌睡,我们也会唱起:“小花猫,上学校,老师讲课它睡觉;左耳朵听,右耳朵冒,你说可笑不可笑。”
虽说这些童谣“俗”了点,但也不失“大雅”。还算是应了那句“俗到极处便成雅”!土气,却实实在在,简简单单却有滋有味。
在喧嚣的尘世中,静下心来不妨再听听那些生长在童年、生长在乡村里、生长在梦里的童谣吧。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