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息县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将军试水


□张杨杨 张泽林

淮河是刘邓大军南征途中的最后一道天险。

1947年8月26日,刘伯承、邓小平率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部、中原局和第六纵队强渡汝河进入息县,于彭店短暂停留后,为阻止追兵,炸毁彭店北莲花港上的双龙桥,急速赶到淮河北岸,进驻大埠口、小王湾、新铺街等地,抓紧准备渡河。

淮河由西向东流经息县,长达75.5千米。刘邓大军到达时,正值雨季,河宽、水深、流急,河面上没有一座桥,给7个旅约6万人马渡河带来很大困难。渡口的船只多被敌人破坏,仅有好不容易找来的10来只小船和竹排。而此时国民党军19个旅的追兵正紧追不舍,先头部队已和刘邓大军的后卫部队交火,距淮河渡口只有15千米,形势十分严峻。

当天深夜,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李达等首长,在小王湾第六纵队第十八旅指挥所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如何抢渡淮河问题。在听取李达参谋长关于敌情的分析后,邓小平政委当即提出由他指挥阻击尾追之敌,李达参谋长指挥部队渡河,刘伯承司令员和张际春副政委先行渡河,指挥进入大别山的部队。刘伯承司令员马上表示:“政治委员说了就是决定,立即执行。”

会后,刘伯承详细询问第十八旅政委、渡河指挥员李震,看能否徒涉或架桥,回答都说不行。刘伯承又细心地询问相关情况,决定先把指挥部人员渡过一部分。

军情紧急,水情逼人。刘伯承不顾劳累,拄着一根长过身高的竹竿,带着两个手提马灯的警卫员来到渡口,登上一只小船,边渡边用竹竿探水,亲自测量水位,试水深浅。小船经过水浅之处,他还让警卫员插上标杆,作好标记。将军试水的消息很快在部队中流传开来,给焦急待渡的指战员以信心和鼓舞。刘伯承一番实地勘察后,心中有数,认为完全可以在河上架桥。当即对李震说:“能架桥呀!我试了许多地方,河水都不太深。告诉李参谋长,叫他架桥。”刘伯承怕呼喊听不清楚,又派人送去亲笔书写的命令:“河水不深,流速甚缓,速告李参谋长可以架桥!”

27日拂晓,淮河水位骤减,这是两次洪峰之间出现的短暂间歇。一直密切注视敌情水情变化的刘伯承借着晨光,看见上游有人牵马徒涉过了河,他及时抓住这一十分难得的时机,果断决定不再架桥,命令部队迅速徒涉。

天刚亮,千军万马沿着河面上的标记,手拉着手分成多路纵队,浩浩荡荡徒渡淮河。7时许,国民党军多架飞机飞临渡口上空,在沿河两岸狂轰滥炸并低空俯射,但指战员毫不畏惧、奋力抢渡,穿行在炸弹激起的水柱间。飞机过后,为保证后续部队安全顺利地渡河,渡河指挥所在小王湾渡口北岸和南岸各埋上一根一丈多高的木桩,拴上铁丝,引导部队抢渡。

最终,中路野战军指挥部、中原局和第六纵队、第二纵队主力,以及东路第三纵队、西路第一纵队全部渡过淮河。刘邓大军终于战胜南征途中最后一道险关进入大别山区,胜利完成千里跃进的战略任务。等国民党罗广文、吴绍周等追击部队到达淮河北岸时,上游洪峰到来,河水猛涨,挡住了道路,敌人只能望河兴叹。

(作者单位:息县县委史志研究室)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