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水 之 殇


王西亮

此刻,我站在郑大一附院5号楼15楼阳台。时间是2022年7月2日黄昏。

临窗俯瞰,数分钟之前被骤然而至的一场狂风暴雨突袭过的北龙湖,云盖雾遮,一片迷蒙。残风细雨中,湖水似乎尚未从刚才的沉重击打中喘过气来,不断卷起一波又一波的浊浪,由岸边向远处翻涌着,这情景虽无“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气势,但淫雨夕阴,不免让人内心深处隐隐约约生长起范老夫子《岳阳楼记》那种“进退之忧、先后之忧”的思绪来……

凝视北龙湖的水,忽然就记起一年前郑州的水来——2021年7月20日,那个烙印在绿城1200多万人心中永远的痛:“7·20”!

一场雨水,让大郑州直接经济损失409亿元(占全市年财政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一)。因灾死亡失踪380人。国务院“7·20”调查组在认定造成此次灾情的诸多方面原因并据此对89名党、政、企干部追责问责时特别强调:查明了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事件和因灾死亡失踪人数迟报瞒报问题;郑州市委、市政府不仅对灾情信息存在迟报瞒报问题,对下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迟报瞒报问题失察失责;在不同阶段瞒报139人,其中市本级瞒报75人(其实,后来网上曝料:第一次市里发布的死亡数字不足百人,瞒报近200人),对人民生命、政治责任缺乏敬畏。调查组这个报告不仅是报告了党中央国务院,而且以新闻发出,一时间,全世界能知尽知,可谓家喻户晓。

报告中所指瞒报,主要是指对上级的。其实,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其他类似突发事件,还有一个对下、即对社会回应的问题,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类与自然界的意外事件,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烽火硝烟,天灾人祸,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人类只有面对现实,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正确处置,特别是如我们这个逾千万平方公里领土领海面积的泱泱大国,每时每刻都有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这是十分正常的,只有科学研判,及时决策,施以援手,把事件损失降到最低,同时制定措施,亡羊补牢,以慰灾者、以安民心,才是正确的选择!但遗憾的是,有些地方,有些官员完全不是这样,而是出了情况,比如,水灾矿难,生产安全事故等社会急切关注的热点事件,不是第一时间以人为本,想法应急、救助,而是先考虑如何“扎篱笆、捂盖子”,封锁消息,掩盖真相,像国务院调查组指出郑州“7·20”事件存在的问题那样,对人命关天的大事,从市到县区、乡镇办事处,再到有关部门,层层瞒报,致使老百姓蒙在鼓里,上级不明真相。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的个别领导,面对突发情况,当媒体或有些工作人员说了真话、谈了真相后,还要依仗官威,借党和人民赋予他的权力资源,动用不能端到桌面上的非正常手段,对所谓“泄密者”追查问责。这种行为,有人谓之官品出了问题。其实,官品人品是一致的。官品即人品,过去一句老话叫作“先做人后做官”,道理大抵如此。说到底,有些人之所以遇到关乎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遇到一些并非由国家法规或有关条例中明文界定的党务、政务、军务等涉密的紧急事件,处心积虑予以遮掩,搞神秘主义,害怕人们知道真相,此举,无非就是愚民政策的封建余毒在作祟,因为几千年封建史,无论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抑或万历中兴、康乾盛世,少有不是集权专制、剥夺民众知晓国家事务权力的。

除此,一些官员欺世瞒报的另一用心是自私自利,担心“出了事”影响自己的政绩,丢了自己顶上的乌纱。至于执政为民的理念,国家与人民利益,与自己的官位相比,则弃之如敝屣、视之似草芥。

毛主席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说:“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自己也不会垮台,不让人讲话呢,那就难免有一天要垮台。”《国语·周语上》讲:“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历史与现实不可胜数的案例早已证明,老人家的话和《国语》所言的正确性、深邃性和哲理性。笔者依稀记得,当年分管党委信息工作时,省委办公厅一位领导曾积多年经验说过一句话:要努力让党委信息工作走在社会舆情之前!此言一语中的,几经岁月更替,依然深以为是!因为任何一个突发事故,首先了解、掌握实际情况的是当地政府,政府第一时间向上级报告和向社会公布真相,让社会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就会让别有用心者无机可乘,让企图混淆视听者无隙可钻,而有些领导担心的所谓谣言就会止于智者、知者。

其实,让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了解真相有何不好呢?

一是上级掌握第一手信息后,可以及时当参考、做决策,调集人力物力等资源要素,化解矛盾和难题。像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大救援等。二是群众了解事实真相后,有利于政府凝聚民智、民心,齐心协力渡难关。三是主渠道首先发声,小道消息就无径可走、无众可受。

再者,退一步讲,古往今来,有多少事件的真相能够永远的瞒得了、封得住呢。俗言说得好:纸里包不住火!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网络信息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人企图以瞒、拖的方式掩盖突发事件真实面目的想法和做法,都是极其愚蠢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本想瞒上欺下,蒙混过关,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7·20”事件,给世人的诠释就是最生动、最鲜活的范本。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2021年7月20日,郑州人与一场雨水较量的过程与结果,个中确有太多的干货供当事者反思,也应为后来者借鉴。而380条鲜活的生命和89名公职人员的被追责查处换来的治市理政的教训,着实太过沉重和悲催,并且将成为永远挥之不去的“水殇”,深刻在一代人心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