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四
第一次到丁李湾,是二十年前,莫名其妙问执意要来这里的朋友:这小山村的房子比我湾还老还破,有啥好看?她笑着说:耐看。
第二次到丁李湾是十年前,这时候丁李湾已经小有名气了,坊间说这里人杰地灵,当官发财的人多。和已经在南方定居的朋友开玩笑:还想从这里找到掘金的方子?她朝我嫣然一笑,袅袅婷婷走到湾门前的大塘边:金子哪都有,但这一怀山水,鲜有。
后来,后来的后来,我多次来丁李湾。这曾经被十八弯的山路遮蔽的丁李湾,在新的世纪,站在了大别山美丽乡村建设的C位,芳华尽显。
那个金黄的下午,我们把自己变成一株一株油菜花,站立在丁李湾的和风里。又在夕阳下的水塘树下,借一木桥,与丁李湾水怀里的倒影目光保持一个方向。那晚,写下笨拙的诗行:和风在村间唱晚/熙日在山头弄云/那一潭碧水/在温柔地和倒影低吟/花儿在枝头踮脚/菜儿在田间茂腾/有三五个老农/朝田间嬉闹的孩童喊/你们是赶上趟儿了/你们是赶上趟儿了/这一声声和着流水/在每一个游子心里/悄悄汇成欢乐的唢呐/故园有此声/故园有此声……
丁李湾就这样一步步走进我梦里的水乡,滋润鲜活得如同小满后的新荷、菱角和香蒲。
大别山这个季节的乡村,是林子上空此起彼伏、长长短短的鸟鸣,及其那明亮中带着的自由和率真。我们行走在丁李湾石头铺就的塘埂,内心一阵涌动,生出少小时打了赤脚撒野奔跑的欲望。
丁李湾站立了多少年?看现存的神留桥,在一个青石上,有“大德年”等字迹留存。这么说她至少有700年的历史。丁李湾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什么样?有史料记载的: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全村田地1万多担,算来乃7万多亩,房间600多间,有东西南北4个寨门,常住人口近千人。有学者认为道光年间国家人口4亿,那么近千人的村庄,尤其是在这山水深处,绝对称得是大庄户。丁李湾现存古建接近徽派建筑,有融合了豫南民居特色:灰墙黛瓦,门楼高挑,砖雕、石雕、木雕精美,描龙画凤,花鸟灵动,随处可见;与两条屋檐、条石台阶、石礅基柱,以及天井格局,共同营造一个时代的文化耐心和品位。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数“知府宅院”,四五进深——而据老人说,最开始是十三进深呢——可见当时的丁李湾,住着的乃是非同一般的达官贵人。那么往前追溯,便是明朝大兴屯田时期,湖广填四川,闽粤赣“客家”人迁入此地,自然而然,把江南的大宅、私塾、书院、祠堂,梦想、愿景、审美、细腻等特有的底色融入这一怀山水,滋生了一方人情。
我们来的这天,丁李湾的老百姓有的在打糍粑,有的在“炸炮”,即土法炸爆米花,还有的在熬制芝麻糖浆……看到“小时候的美食”,我们不顾旗袍、口红、高跟鞋的束缚,全不要了“风度”和“风采”,争着抢着上前去尝一口,那种特有的香甜,一下唤醒那些久远时代的乡村记忆。听见锣鼓响,转过身来,见有村民化着浓重脂粉妆、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打着油纸伞,在表演着当地的民歌、民舞。剧情简单,道理明了,大俗大雅,诙谐喜兴;表演者传统质朴的语言、娴熟的步伐、好看的道具,勾引得几个文友的表演馋虫,手脚身心都痒痒的了,不能自已,竟然跑台上挑着花篮扭动起来……这民间的艺术,乡村的舞台,没有花灯高照,没有流光溢彩,没有交响伴奏,在舞台上如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明星,都是主角。
丁李湾的人就是这样,从来都把自己的村庄当作生存悲欢的载体,也是生命演绎的舞台。历经岁月,还在山湾里挺立,故物永生,依然在水怀里婉约,曾有的繁华与辉煌悄悄藏在古宅的门楣、门楹、门槛、门向,现代的美丽乡村建设显露在长廊、游艇、大塘、荷叶、民宿、停车场……2012年,丁李湾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同时被授予“中国景观村落”;2019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来来往往的游人带走丁李湾一怀山水的浮光流影,而丁李湾人脸上却永远是他们历尽沧桑的质朴和沉静,他们在自己生活的村庄和舞台,以山水为背景,上演一幕幕人生与时代活剧——或像一池春水,小荷初露,静若处子,或若一山秋色,红红火火,热血大义。
在村庄一侧的尽头,我们从石板桥走过,流水淙淙,倒影斑斓,乡村突然静下来,在一种时空抑或视觉的距离上,我们仿佛探查到了它恒久于时间的细节,在乡村振兴一轮又一轮激越催促的鼓点中,丁李湾不急不躁,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构想,章法和韵律。在一些时候,它更像一个大学士归来对自己老宅的修缮,没有大拆大建,反倒小心翼翼,山水、植被、建筑、陈设、格局、风格、气息、姿影,都没动过;然一些损毁明显是维护过的,道路和庭院也是洒扫过的,一切都好像只是为了方便一个人行走呼吸中、充分领略山水的本色,然后朝拜在故乡的一怀水域里。因此你眼中的丁李湾,依然是荷叶田田的丁李湾,稻花香的丁李湾,满网鱼的丁李湾,古旧的丁李湾,永远的丁李湾……
想起吴越王钱镠,治水治湖又令其为杭州所用,功成名就,那一日行于他修筑后的钱塘湖畔,忽念起夫人回乡探亲,已有些时日,心有所动,随书一封: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哦,这轻轻地催促,款款的深情,千般万般的,又满怀渴盼,果然是不过数言,而姿致无限。在丁李湾,在丁李湾的一怀水里,我似可也借此蘸水而书寄予第一次带我来的远方友人: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