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淮河之滨,故名淮滨。
淮滨与淮河,紧密相连。淮滨人对淮河,也总有着割舍不了的别样情感。他们把丰富的淮河文化元素融入淮滨血脉之中,继建成全国唯一的全方位展示淮河流域文明演进的博物馆——中国淮河博物馆之后,又大手笔,具匠心,巧规划,斥巨资,打造出一座气象万千的“走读淮河”文化园。
你怎会想到,这里原是十年九淹、种不保收之地,是淮滨内河饮马港入淮口湖洼治理工程,是上游5个乡镇60平方公里内涝下泄入淮的主要通道。淮滨人趋利避害,绘制出如诗如画的东西湖景区,并以水为魂,以文为脉,将淮河流域的人文、历史、风俗与水利工程巧妙嫁接融合,变涝灾地为新景观。
一入“走读淮河”文化园,你顿有身处不同城市之感。这就是文化园的最核心部分:“走遍淮河”景区。
景区按照淮河走势和流域形状,清理原有河道,形成了浓缩版的“小淮河”。“小淮河”全长1.8公里,河道蜿蜒曲折、波光粼粼,两岸岸芷汀兰、郁郁葱葱,沿途分布着沿淮三省十市的市树市花,尽现淮河风光。
从上游到下游,南阳的太白顶、淮源亭,淮滨的孙叔敖祠,信阳的淮上茶园,阜阳的管鲍祠,淮安的镇淮楼、射阳簃,高邮的文游台,扬州的五亭桥,兴化的郑板桥书画院……三省十市具有浓厚文化历史背景的地标性建筑被依次复制浓缩。
一个个著名的淮上景点独立而不孤立,融合而不违和,让人移步易景,流连于优美的淮河风光之时,也被一个个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所吸引,尽览淮河文化。
文化,正是“走读淮河”文化园最鲜亮的底色。这里的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着不同的淮河文化特征——
景区制高点镇淮楼原址原为镇江都统司酒楼,乃北宋建筑。清乾隆年间,为震慑淮水而更名。淮滨借名另建,亦有震慑淮水,保一方平安之意,并以高科技赋能,实现沉浸式全景体验,成为信阳市首家洪水安全科普教育基地;
古香古色的管鲍祠,以管鲍之交的故事为依托,以春秋厚重的文化为底蕴,成为学问的殿堂和交流的平台——淮滨人将其打造为少年国学院和“信商之家”淮滨服务中心;
文游台亦始建于北宋,因苏轼过高邮,和秦观、孙觉、王巩在此饮酒论文而得名。三进院落,别有洞天,被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已成为淮滨的“城市会客厅”,连接着淮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水,是文化园的灵动之处。有水就有桥。文化园的桥最是千姿百态。天镜湖边、小淮河上、水街之畔,分布着21座文化桥。从隋唐到明清的各式古建风格,各有特色却又巧妙融合,让人仿若穿越了时光。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享有“中国最美的桥”之誉的瘦西湖五亭桥。精简体量、仿古重建的这一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作为中华孝道文化的传承之地,五亭桥的彩绘全部由北京大学师生手绘完成,充分展现了“二十四孝”文化。登临其上,淮河文化的光辉灿烂,今日淮滨的宁静致远,尽收眼底……
“曾是荒野,曾是滩涂,今朝为锦园秀水;几多人物,几多故事,一日读淮河风流。”这是“走读淮河”文化园的前世今生,亦是淮滨与淮河的故事续写。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