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明
在父亲的病床前守护了三个月,最终还是没有把父亲留住,他带着对儿女们的不舍和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安详地躺在他亲手建造的老屋里,任凭亲友们撕心裂肺的呼唤与哭诉,他一动也不动,静静地躺在那里。四年前,妈妈也是在这座老屋里离开了我们,当时,我们虽然十分的悲痛与不舍,但有父亲的支撑,精神还有依靠,内心还是比较踏实的。今天父亲也走了,他们都走了,我像没有根的浮萍,也像失去了灵魂,精神一下子坍塌下来,心里空荡荡的,感到十分落寞。
我望着老屋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处处布满了父母的足迹,处处都有父母辛勤劳作的身影。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父母的呼唤声犹在耳边。好难忘啊!在那个缺粮少柴的年代,父母节衣缩食,上孝爷爷奶奶,下供四个儿女吃穿上学,起早贪黑,终年劳碌,四处打拼,风雨无阻,孝慈尽责,无怨无悔。好难忘啊!父母亲为了给我们拼凑学杂费、伙食费,倾其所有、四处求借的那种难堪;牵着我们的小手送我们入小学时的那种慈爱;挑着被褥、背着米袋送我们上中学时的那种希冀;千叮咛万嘱咐地送我上大学时的那种欣喜和生怕我一人在外受到委屈的担忧,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画面犹在眼前。好难忘啊!我每每回家时,父母双双倚在大门前等待迎候的身影,跑前跑后地捉小鸡、取下墙上挂着的腊肉和到菜园里摘菜时的忙碌与喜悦,以及离别时一直把我们送到村口的那种依依不舍的神情。还难忘啊,父亲挑着担子去镇里汽车站接我们一小家回家过年的情形,把积累了一年的劈柴留着我们回家时取暖,把平常舍不得吃的美食留着我们回家吃。更难忘啊,父亲三杯小酒过后诉说的苦难家史和对儿女们的谆谆教诲……泪水湿透了我的衣襟,桩桩往事刺痛着我的心,我面对着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屋,心里暗暗发问,以后再回到老屋,还有谁久久地倚在大门前迎候我呢?还有谁抚摸着我的脸,看我瘦了没有并细数着我头上的白发呢?
父母是山,永远是孩子的依靠。无论家再穷,房屋再破旧,有了父母,孩子的心里就踏实,就有安全感。小时候,父母能为我们遮风挡雨,长大后,父母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无论你多大年纪,家有父母,你还是一个孩子,精神有依托,心里也踏实。前不久,我在六十六岁生日感怀诗里写了“家有老父还年少,莫叹发白眼花昏”的诗句,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赞叹和羡慕,我也感到很幸福。如今,父母亲都走了,我在姊妹面前是大哥,在儿女面前是父亲,在孙辈面前是爷爷。失去了父母这个依靠,也少了往日的踏实,一种孤独感悄然生起,一夜之间,顿感老去了许多。
父母是根,儿女们是枝叶,也是由根生出来的一条条藤蔓。根滋养着枝叶,也滋养着藤蔓,无论枝叶长得再高,藤蔓爬得再远,总是有根把他们牵拢在一起,他们永远离不开根,更忘不了根。根在,他们永远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或是一株藤蔓缠绕硕果累累的绿色的瓜果大秧。父母在,根在,家就在,无论儿女们多忙,总有父母这个根牵挂着你,时不时会回家看看,簇拥着父母开心地团聚,听听父母的唠叨,在父母面前撒个娇,一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如今父母都走了,没有了父母的家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父母永远是孩子们歇息的港湾。小时候,你在外边受到了欺负,有父母为你伸张;受到了委屈,有父母为你抚慰;你累了,有父母为你摊床叠被;你饿了、瘦了,有父母为你犒劳和补养;你生病了,有父母嘘寒问暖,为你端茶倒水、求医问药。即使你长大了,参加工作了,有了孩子了,他还来帮你带孩子,料理家务,尽量减轻你的生活负担和后顾之忧;工作上有了困惑或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还可以尽情地向他倾诉,有时候,他可能不理解你所说的事情,也帮不了你什么,但陪他吃一顿饭,聊聊家常,听听他讲的朴素道理,心灵也会得到很大的慰藉。因为,人的一生,无论年龄大小,官职多高,都有倾诉与被理解的需求,父母最能理解孩子,也是孩子们最好的倾诉对象。如今父母都不在了,还有谁能耐心地去听你的倾诉呢?还有谁去抚慰你那受伤的伤口呢?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牵挂,无论你年龄多大,走得有多远,混得好不好,总有父母时刻牵挂着你,你也感到很温暖幸福,所以,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年岁大了,远离孩子了,也是孩子们的牵挂,二老身体怎么样?日子过得好不好?天冷了,想回家看看,天热了,也想回家看看,逢年过节还想回家看看;搬了新居,想到父母,看到美景,想到父母,遇到美食,也想到父母;工作有了进步,想到父母,家里有了喜事,更想到父母。有了这种牵挂,心里感到特别充实。父母走了,少了这种牵挂,心里空落落的,一种莫名的孤寂涌上心头……
父亲的丧事办完了,亲友们相继离开,姊妹们也要去上班。离别前,我在父母的牌位前燃了三炷香,烧了一把纸,磕了三个响头。然后,面对父母的遗像,泣不成声地与他们话别:“亲爱的爸爸妈妈,请原谅您的儿女们的不孝,我们要去上班了。留下您二老守护着老屋,请您二老放心,我们会经常回家看望您。”父母默不作声,只是面带微笑地看着我们。我狠心地锁上老屋的大门,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老屋,再也没有父母依依不舍送别我们的身影,只有那香火的屡屡蓝烟从老屋的门缝中挤出,随风飘去,飘得很高很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