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瑜珊
从办卡贷款到兼职刷单,从疫情流调到“客服”赔付……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多样,令人防不胜防。统计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已占我市刑事案件总数的30%以上,严重危害民众财产安全,破坏社会和谐稳定,降低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这一社会公害,引起了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关注。听取市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督促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实效,被列入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工作计划。
今年3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延虎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和法律专家,深入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等地,对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开展视察,为常委会听取审议报告做准备。通过深入了解情况,视察组发现,当前我市反诈骗联动机制作用发挥不够,工作着力点还基本停留在发案后的“打”上,协同作战的合力没有真正形成;反诈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仍有不少群众在遇到各类电信诈骗事件时风险防范意识淡薄。视察组认真总结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形成了视察报告。
4月28日,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次会议听取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情况的报告,一并听取了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的视察报告。
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在充分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大家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法治宣传、打击挽损、联动机制、工作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根据审议情况,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情况报告的审议意见,从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依法严打、注重源头治理、落实群防群治、加强法治宣传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治理电信诈骗,必须对此类违法犯罪行为予以严惩,形成强大震慑。“诈骗收益大、见效快,但犯罪成本却很低,应该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审议中,陈建国委员说。
审议意见提出,要重点围绕“抓金主、铲窝点、打平台、断资金”的要求,开展全链条打击,同时深入推进“断卡”行动,建立健全反电信网络诈骗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要加强协作配合,努力实现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落实群防群治,才能有效预防犯罪和降低发案率。王霞委员认为,预防电信网络诈骗在基层社区和群众之间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建议将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纳入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之中。梁志宏委员认为,公安机关应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融入社区网格化治理工作。
为此,审议意见提出,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各县(区)要认真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充分发挥街道(乡镇)、社区(村)综治中心及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的作用,紧盯重点人群、重点区域,大力开展“无诈社区”创建活动。
电信诈骗违法犯罪通常利用互联网、通信、金融等渠道和方式来实施。王健委员建议,“加强银行办卡的管理,让犯罪分子无机可乘”。审议意见要求,金融、通信、互联网等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本行业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工作联动,强化对本行业企业的监管,依法及时查处违规违法经营问题突出的企业。金融、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银行账户、通信工具开户的监管,着力解决银行卡、手机卡“实名不实人”问题。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强化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及时发现、依法快速处置涉嫌诈骗的网络账号及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空间。
“电信诈骗针对的目标大都是相对弱势的群体,要进一步加大反诈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注重用新的技术手段和思路方法来解决问题。在全社会营造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浓厚氛围,法治宣传确需先行。”燕炜委员说。
围绕提升人民群众防范意识,审议意见要求,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宣传引导,推进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全覆盖。公安机关应当会同相关部门适时举办新闻发布会,公布反电信网络诈骗行动成果和典型案例,发布诈骗警情通报。在涉电信网络诈骗警情高发区域,有针对性地加强警示教育,形成强大社会震慑效应,营造“不敢骗、不能骗”的环境和氛围。同时要积极动员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广泛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上门宣传,尤其要加大对老年人、学生等群体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识骗防骗的意识和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最强防线、聚最强合力,帮助群众捂紧“钱袋子”,使电信网络诈骗无空可钻、无处遁形、无计可施。市人大常委会将加强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跟踪监督,持续推动问题解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加快实现“美好生活看信阳”愿景贡献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