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微言大义


——读陈书鸿《哲思凡语》

魏清海

陈书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将生活经验和社会哲思熔于一炉,从身体和生活中生长的“吉光片羽”散落在这本《哲思凡语》中。这是作家陈书鸿对人生的凝练表达,更是他在生活中所见所感的终极凝结。古人著书之义强调“意”胜于“言”,“言”胜于“笔”,微言大义正是这本书的显著特点,陈书鸿用这些思想碎片拼凑出一幅人生智慧画卷,极富启迪,与人教益。

在本书的后记中,陈书鸿表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因工作缘故,写起了报告文学、人物通讯,从1990年又开始写起杂文,作品散见于《人事新闻报》《河南日报》《郑州晚报》等国家省市级报纸杂志。在他的自叙中,“近些年来,因忙于工作,很少动笔写文章,直到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只能待在家里不能到单位坐班,我的伴侣便督促我每天写点感悟,于是写作的想法又‘死灰复燃’。我重新拿起笔来,写写感想、散文、诗歌之类。之后,因参与党员下社区卡点防疫值守,又有了诸多所感所思所悟,便每天写上几百字的随笔、随感、随思、随想……一开始是想着写日记,但写着写着又发觉不是写日记……”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闲言碎语”是从他的身体中十分顺畅地生长出来的,它们发芽、开花、结果,逐渐积累如此。

书中的篇目短小精悍,从具体的小事和人物切入,逐渐开始剖析人性,进而呼吁人性中的真善美。《窄可思纰》《与人为善》《腹有诗书气自华》等等这些篇目闪烁着作家对于生活的洞悉。作家通过这些篇目呼吁人们放慢脚步,去品味慢节奏的美好,体味人生的乐趣。这些内容在快节奏的社会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阎连科曾在《炸裂志》描述过一个村庄何以在几十年间从一个村变成镇,从镇变成市,从市变成超级大都市。他在激进的叙述中加入虚构的魔幻寓言,让整个过程充满了张力和色彩。《炸裂志》是一个隐喻,每一个城市都能找到其中的影子,拿郑州来说,郑州市区面积近70年扩大75倍,近10年增大70%,这一代人正是在经济狂飙突进的背景下被迫成长、发芽和开花。在如此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中,似乎“慢”已经被人们唾弃,实际上人生的美好也正是在“慢”中显示出其审美意义。

钱穆曾在《中国历史精神》中写道:“中华民族经过千辛万苦,绵历四五千年的历史生命,直到现在,始终存在着。就是依靠一种道德精神。世界上任何一民族,没有能像中国这样大,这样久,这因中国往往在最艰苦的时候,能发挥它的道德精神来,挽救危机,这应即是我们的宗教。中国以往的文化精神正在此,以后的光明前途也在此。”陈书鸿的这本书《哲思凡语》尽是微言,却饱含大义。作家用道德标尺审视社会上发生的事件,赋予其道德的意义,从道德的角度评判事情是否符合“曲直”,进而弘扬优秀的道德文化。汉·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二论各有所见,故是非曲直未有所定。”什么是曲直?曲直就是公道,就是善恶是非在人心。《哲思凡语》中有很多篇目是经一条新闻而引发作家的思考,比如《孝德》这篇,作家因看到一段不符合道德标尺的视频而引出孔子所说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及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重申尊老爱幼在当代的重要意义。这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陈书鸿内心的真正期盼,也是其社会责任心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的历史中,“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它由热心公共事业,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士组成。中国文学创作很大一支脉络来源于这个群体,时至今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公务员写作”。这个群体在中国文学中无论是古代、现代还是当代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作家陈书鸿大学毕业之后便进入体制,在公务之余,将热切的目光投向社会事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将感悟放诸笔端,本身符合中国传统所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也是中国“士”传统的延续。

《哲思凡语》几百篇精短的文字是思想的碎片,同时也是从生活的渊薮中打捞出的人生格言,它是一个拥有人文理想的人献给社会的礼物,值得读者反复揣摩。

(魏清海,著名小说家,郑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