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八步桥小巷:曲径通幽见变迁


□本报记者 韩 蕾

青石桥边水,时时生细波。尽管现在新生河已经没有曾经的水位,但站在八步桥上,还是可以想象到曾经新生河水从桥下潺潺流过的场景。八步桥位于浉河区,在南关清真寺与成功南路交界处,尽管该桥的建设年代已经无法追溯,但周边群众却一直把它记在心里,曾被市民用作指代方位的参照物。

八步桥顾名思义只有“八步”。“一块青石板一步,八步桥由八块青石板组成,八步就能走完,所以叫‘八步’桥。”3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浉河区民权街道的八步桥小巷,沿着小巷一直往里走一两分钟就能看见两面不太高的墙,顺着墙往下看,能看到新生河。在这里居住了20多年的陈国芬阿姨告诉记者:“两面墙中间就是八步桥,不过这个八步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建的,之前的老桥就在这附近,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冲毁了。为了方便周围居民出入,就将青石板换成了预制板,在这里重新搭建新的八步桥。我搬到这里住的时候,这个桥已经存在了。”

“以前这里可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都是矮小的红砖趴趴房。你看,就类似于内河旁边的那种红砖房。”顺着陈国芬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了在一众多层楼房中“簇拥”的红砖矮房,带着时代的印记,默默“矗立”在八步桥旁,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八步桥却不止八步。城市框架逐渐拉大,群众也需要越来越好的出行环境,自2005年起,民权街道开始对八步桥周边的背街小巷持续进行改造。如今的八步桥已经与小巷融为一体,“摇身一变”成为曲径通幽、烟火浓厚的“八步桥小巷”,有着林荫小道、文化长廊。

“没改造之前这里可没这么敞亮。”秦素英阿姨也是这里的老居民,说起以前的情况,老人忍不住直摇头,“小路是土路,没有路灯,晚上一片漆黑。小巷子的路也没有这么宽,路边还有露天的水沟,晚上走着都害怕。”

经过持续不断的改造,八步桥小巷彻底“改头换面”。从民权路的入口走进八步桥小巷,不到一分钟,豁然开朗,巷子宽了,一排高大的树木让小巷幽深又静谧,路面干净整洁,墙面洁白,上面还设置了文明宣传栏,一条“网红”胡同俨然出现在大家面前。顺着胡同一直走,就来到八步桥。桥这头连着小巷,桥那头是连片居民区,向西接着走就到了八步桥小巷位于成功南路的入口,这条小巷纵横阡陌,四通八达,干净整洁,生活气息浓厚。

“八步桥小巷东起民权路,西至成功南路,长约129米。”民权街道新生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庞艳丽告诉记者,民权街道自2005年开始,对小巷持续进行了美化、绿化、亮化、硬化。露天的污水沟渠也铺上了盖板,路面拓宽了,周边群众走起来也更加安心了。

“现在环境好了,大家也都自觉维护,走在这里心情都舒畅不少。”采访最后,秦素英阿姨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感谢党和政府,为我们办实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美好生活就在身边。”

八步桥小巷>>>

八步桥小巷东起浉河区民权路,西至成功南路,长约129米。近年来,民权街道对八步桥小巷进行了持续的提质改造,粉刷造白墙面,硬化路面,更换下水盖板,栽种绿植,安装路灯,设置文明宣传栏,加强背街小巷周边的环境卫生治理,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居住环境,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