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一个作家创作的原动力和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作家们用深情回忆故乡,展开想象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栖息地。作家江岸就在豫南大别山一隅的故乡故土里流连徜徉,描绘出了一幅温暖而忧伤的黄泥湾风情画卷。多年来,江岸一直在经营着他的“黄泥湾风情”系列小小说写作,《亲吻爹娘》《寿棺》《旦角》《寿材》《摸秋》《开秧门》《猫叫春》《鸡抱窝》《落水羊》《还债记》《搭料》等等,深耕细作,开疆拓土,写了约二三百篇吧,已经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因为总体上把握了独具特色的历史背景、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等,创作氛围有了,加上作家的艺术风格逐渐成熟后,只需要把那些林林总总的各色人等请进来,让他们和“黄泥湾”这个地方发生联系,就会成为作家笔下一条汩汩流淌的文学创作之源。
中国人是黄皮肤,世代耕作的是黄土地,“黄泥”这两个字多么具有概括性啊,能够传达厚重深沉的乡土气息。这个虚构的地名对于江岸的创作来说,黄泥湾既是一种宽泛的文化符号,又是打上个人文学创作烙印的标识,提纲挈领,有一种标签的效果。江岸在长期的生活、观察和思考中,经过滚雪球一样的创作劳动,构建出日渐丰满的艺术空间。这里有历史变迁的雪泥鸿爪,有奇人奇闻的趣味,有民俗野史的风情,在这个叫“黄泥湾”的艺术殿堂里,那些个鲜活的人物,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不论高矮胖瘦,皆有嬉笑怒骂。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皆鲜活地生长在形形色色的故事长廊里。
探讨江岸的系列小小说作品,其意义应该超出他个人创作的本身,从文学层面讲,也超出了对小小说文体的研讨。无论是写长篇、中篇、散文、诗歌以及小小说的,一些创作基本原理应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事不同理同,文体不同,文学创作的理念和方法则是曲径通幽、殊途同归的。江岸虚拟了“黄泥湾”这样一个区域,作为他的心灵栖息地。在这一点上,这种自我选择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一个地域的反复描写,或者对某个人物的不同侧面地塑造,由此不断强化读者对这一地域、这一个人物的印象,应是小小说创作以巧制胜的有效路径之一。
《亲吻爹娘》是江岸的小小说代表作,也是为他赢得诸多荣誉的作品。在这篇小小说中,小三子的爹娘总是互相诉说梦里小三子亲了自己,甚至为此编瞎话自欺欺人。当爹进城真的被小三子亲了,娘哭了,村里人却笑了,他们嘲笑小三子一个大小伙子居然亲自己的爹。后来小三子回到黄泥湾,临走的时候,村里人起哄让他再亲亲爹娘,小三子半跪着亲吻自己的娘,原本想看西洋景的乡亲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甚至还有人抹起了眼泪。
写亲情的小小说数量众多,《亲吻爹娘》之所以能够多次获奖、被转载,就在于角度选择新颖别致,出其不意。在乡村,我们几乎很少看到父母与已成年孩子间交流亲情爱意的方式。他们的爱隐忍而执着,是沉默的,不善于在语言上表达,更羞于肢体的传递。孩子年幼时,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吻,成为思念的载体,被小三子的爹娘一遍遍回味,他们牵挂在外的孩子,只能用这样近乎原始的方式进行。乡亲们以为这样的场面是个笑话,而真的看到小三子抱着他娘佝偻的腰身的时候,他们心里漾动起一种迟来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歉疚与羡慕。
在庞大的小小说作家队伍中,江岸属于实力派类型的写作者,文以载道植于心中。所谓实力派,坚持的是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文风,在艺术追求上自觉师承传统文化对自己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言情状物,从不投机取巧。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江岸认为,一方土地的地域色彩、地域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有机的生命体,它深藏在山水土地间、蕴含在民情风俗里、沉淀在乡民的性格心理中。作家只有老老实实地深入进去,用全部的思想感情乃至生命去感受、体验、辨析,才有可能真正写出这一地域的形态与神韵来。
在《寿材》中,江岸一波三折地描写了“奶奶”寿材的变化,因为寿材的选择体现了黄泥湾人的死亡观。到了一定年龄,他们如同“奶奶”一样,看透了生死,对死亡再没有恐惧和抵触,相信另一个世界的存在,希望亲眼看到自己到另一个世界的居所、衣着,寿材对他们来说,就尤为重要。为“奶奶”准备好的寿材先后被大儿媳妇、小儿子、大儿子用了,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她的寿材也越来越不成样子,到最后,成了只是像火柴盒子似的松木匣子。“奶奶”不让那个匣子放进她屋里,除了她不喜欢这个寿材,应该还有她再也不希望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里有几个细节描写特别细腻生动:第一次柏木寿材做好,“奶奶不时地抚摩一下,那种慈爱的情形,就像抚摩她的乖乖孙儿。有时,奶奶还轻轻敲敲寿材,低沉的叩击声嘟嘟嘟地回响在棺内棺外……奶奶在别人的恭维中,总抿着嘴笑,满意得不得了”。第二次薄的柏木寿材做好,“奶奶仍然不时抚摩着,敲一敲,只不过回声没那么低沉了,梆梆梆的,像敲着一面鼓”。第三次杉木寿材做好,“奶奶再也不去摸一摸,也不再叩一叩听听响了”。第四次松木的匣子寿材做好,“往奶奶屋里抬的时候,奶奶死活不让放进去”。通过几次寿材的质量改变,准确地刻画出一个传统老人从情绪上、心理上以及行为方式上的变化。
温暖是黄泥湾系列小小说中表达的主题。无论写亲情,还是写邻里情,大都展示了美好的一面,人性的善意在作者笔下得到了充分彰显。在当下物化社会的大环境下,这些描写给我们带来的暖意自有其积极含义。作品以人物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了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摸秋》的基调,营造出一种温暖与忧伤交织的氛围,很好地刻画了人性的复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护秋队长吴孝先对支书交代的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完成,他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热情、积极,但同时也缺失了作为“人”的一些本性。他不管妻儿老小的饥肠辘辘,甚至自己忍饥挨饿,仍要很认真地护秋,不惜抓住了自己的老婆要按规定处罚。当他把自己的老婆和赃物交给支书时,支书却递给他一个滚烫的红薯,告诉他自己的老婆也去摸秋了。这就是江岸塑造人物的高明之处,不刻意批判,不谴责,却带着事理上的同情。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