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2019年,在了解到郑州市陆续推行免费延时托管措施、开启“官方带娃”模式的消息后,市教体局高度重视、提前谋划,组织专家深入浉河、平桥等县区学校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积极推进我市课后服务试点工作。
2020年7月,市教体局联系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六部门及时制定《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服务原则、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要求等方面对我市课后服务工作统一部署,按照“先城后乡、以城带乡、试点先行”的思路,分层次、按计划,扎实推进课后服务工作开展。
2021年7月,在市教体局的积极推动下,我市成立了以副市长杨淑萍为组长,市发改、教育、财政、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相关领导为成员的信阳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召开全市课后服务专项推进会,就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作出专门部署。
今年秋季开学后,全市523所义务教育阶段非寄宿制学校按照学生家长自愿的原则,采取“一校一案”的形式,全面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100%全覆盖。
完善工作机制,让家长放心
坚持惠民原则,确保收费有标准。按照上级文件要求,市教体局积极联系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部门深入试点学校核算运营成本,确定收费标准,出台收费政策。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后服务收费标准为每生每月不超过100元。各县区均下发文件,制定收费管理办法和财务保障机制;要求学校加强收费管理,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对收取的费用,严格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按照“一校一案”的原则,制定出开支管理方案,并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以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强化监察督导,确保服务有质量。全市建立了专项督导半月报制度,通过基础教育“双减”工作监测平台,畅通校、县(区)、市三级直报渠道,实时监测各地各校课后服务工作情况,及时统计工作进度。瞄准起步晚、进展慢的县区、学校,重点关注、加强指导。为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地落实,发现亮点,提炼经验,10月份,市教体局组建三个督导组,分别由三位副局长带队,基教科、督导室、民办教育、体卫艺等相关科室参与,深入各县区中小学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同家长和教师访谈等形式,了解各地工作落实情况,听取建议,搜集成功经验并加以整理推广。
完善安全管理机制,确保安全有保障。我市制定看护监管、交接班等工作规范、应急预案,强化安全监督岗,坚持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确保师生安全。强化校园活动场所安全检查,确保课后服务期间场地和设施设备无隐患;加强课后服务考勤管理,确保学生在场在位;实行错峰放学,方便家长接送;强化家校无缝对接,确保学生安全到家。
提升服务水平,让学生安心
聚焦“双减”政策,提高作业质量。按照“减负提质”的目标,抓住“作业管理”这个“牛鼻子”,在全市开展优秀作业设计评选活动,推行以“作业辅导”为基础的课后服务内容,积极探索分层作业、实践作业和弹性作业,让学生不再把作业带回家,不再把书包带回家。
完善课程建设机制,丰富课程内容。我市鼓励各学校充分挖潜,积极提供优质多样的文体、科普、兴趣等课后育人活动,建立起“学习+兴趣——1+N”的课后服务模式,开设多样实践课程,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坚持课后服务和素质教育相融合,统筹学段差异、城乡差异、地域差异,通过聘请专业老师、引入特长志愿者等方式,开设啦啦操、机器人、创客、合唱、书法、古琴等课程,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将放学后教育的“空白期”转化为培养学生“五育”能力的“可为期”。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课程标准。我市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积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制定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推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多样化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开展心理辅导。在开齐开足心理健康课程的情况下,各县区中小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增设咨询辅导类课程,向学生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强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组织心理教育团队辅导。依托信阳市青少年校外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浉河、平桥等县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做好常态化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强化激励保障,让教师舒心
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为吸引更多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各县区中小学校都把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对平时积极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强化教师关爱机制,探索“弹性上下班制”。为解除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后顾之忧,各中小学校针对课后服务情况,修订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教师“弹性上下班制”和调休制,保障教师学习、备课时间及休息权利。
落实教师补助机制,健全经费管理制度。为保证教师付出能有合理回报,各中小学校在制定教师补助发放办法时,明确将收取的课后服务费全部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同时,按上级文件要求,各县区在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总量时,把用于教师课后服务补助的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也不纳入教师与公务员工资收入计算比较口径。
由于工作机制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赢得了社会认可,人民群众对我市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