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东 吴 唱
2013年1月,83岁的许光因病去世。山悲情,水呜咽,它们都在怀念着这位大别山赤子。
他的故事抽丝剥茧,成为新的锦绣。
逐 浪
1932年,许光还不满3岁,父亲许世友转战川陕,反动武装疯狂反扑,许光随祖母颠沛流离。流浪,乞讨,在敌人的一次扫荡中,祖母带他在山洞里躲了三天三夜。祖母偷偷下山给他讨口饭吃,只弄来几块硬窝头,饿急了的许光一口吞了下去,不小心噎住了,老祖母使劲地捶打他的后背,让他吐了出来,他才缓过气来。
许光7岁时就参加了儿童团,从那时起,他就怀揣一个梦想,那就是:“我想当兵,像父亲一样报效祖国!”
1948年,在大将王树声的帮助下,许光见到了阔别多年的父亲许世友。从此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军旅生涯。
参军入伍后,许光先后在华东军政大学山东分校、第十二步兵学校、第五航空兵学校、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北海舰队的首批舰艇长。
在北海舰队,许光始终在一线战斗部队接受摔打磨砺,他一直隐瞒着自己是许世友将军长子的身份,始终比别人更加刻苦,练就了一身本领。他先后6次立功受奖,出色完成了海防巡逻、重大演习等战备训练任务。
他像一只海鸥,在大海上盘旋,诉说着深深的眷恋。他像一朵浪花,依偎着军舰,仰望着祖国的蓝天。
同 心
1965年,风帆正举的北海舰队武功山舰舰长许光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大而又艰难的选择:父亲让他回家照顾年迈的奶奶,替父行孝。
作为大孝子,许世友对母亲的孝敬是出了名的。许世友在撤离苏区时,冒着生死危险夜里潜回家中和老母亲告别,被闻讯而来的敌人包围。许母大义凛然,督促儿子离开。许世友含泪别母,施展飞檐走壁轻功,从两堵墙的小夹缝中一跃而出,消失在茫茫山林之中。还有许世友离开家乡28年后第一次回乡探亲,曾跪在地上抱住母亲的双腿哭着说:“娘啊,我生前不能为您尽孝,死后一定要埋在您的身边,为您守坟!”当时在场的乡亲们和随行的工作人员都被这一幕感动得潸然泪下。
替父尽孝,解除父亲的后顾之忧。许光毅然服从父亲的决定。
回家那天,父亲摆上一桌菜,含泪为许光送行,他说:“大安(许光原名许大安),你是我的好儿子,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我不能回家尽孝,只能由你代我回乡好好服侍你奶奶了。”
回到新县,许光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是陪在奶奶身边,精心照顾老人的起居生活。老人临终时,许世友将军正在东南沿海视察海防,指挥备战,没有时间回家,又是许光替父亲给奶奶送终。
奶奶去世后,许光并没有重返军营,皆因他没有忘记父亲的另一个重托:“让你回去,不仅仅要对奶奶尽好孝道,更要对曾经饱受苦难的老区人民尽好孝道!”
从1965年到1977年12年间,许光在送走了奶奶、母亲、伯父等五位亲人的同时,还累计从个人工资中挤出10多万元,资助红军后代130多人次,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孀养老送终。
筑 梦
“不能在军营施展抱负,就要在家乡有所作为。”这是许光写给父亲许世友信中的话,也是他最坚定的梦想。
1969年夏天,许光担任新县人武部军事科长兼县邮政系统军事代表,负责建设千斤乡微波站。当时山上没有任何道路可走,所有机械设备上山全靠肩挑背扛。许光带领民兵在荆棘丛中摸爬滚打300多个日日夜夜最终建成了微波站,新县与外界的电话全通了。
后来他又带领民兵架设高压线路,几吨重的电线杆,他和民兵们一根根往山上扛,一根根往山里“栽”。35千伏的高压线路架通了,老区新县亮了,当年的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结束了世世代代不通电的历史。
“有些事只有自己干心里才踏实。”他说到做到,什么事都亲力亲为。1975年,武装部集体养的30多头猪生病了,许光每天亲自给猪喂药,清理猪粪,细心护理,最后没有一头猪因病致死。
1987年新县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许光跑遍了全县水库的角角落落。一天深夜,他接到所联系的乡镇山洪暴发的危情后,连夜赶赴现场。当时路面被洪水冲毁,吉普车栽进深沟里,巨大的惯性把他撞出挡风玻璃,造成重伤,昏迷三天三夜。苏醒后的第二天,许光就悄悄离开医院上了前线。
就这样,为改变家乡面貌,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用48年坚守,谱写了一曲时代壮歌。
清 贫
2013年,许光的女儿许道江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道:“在新县工作期间,您一身正气,艰苦朴素,没有一点‘红二代’的优越感。爷爷生前穿的是布军装、军棉袄、圆布鞋,还有自己编的草鞋。而您一生是上身着破旧的蓝布衣,下身是洗得发白的的确良军裤,一直穿到去世。”
将军父亲和“布衣”儿子,父子俩是何其相似!
1982年,许光转业到新县人大,搬到了只有60多平方米的新县人大常委会家属房,这一住就是20多年。客厅没有空调,夏季常常闷得透不过气来,子女想换些家具,装修一下房子,却遭到了他的反对。一台老式煤气热水器修了好多次,子女想换掉,“能用就行!”许光坚持修修再用。
“20世纪60年代的军旅皮箱、70年代的老木柜子、80年代的简易床、昏黄的灯泡……”如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这就是开国大将许世友之子许光的故居。
“干部享受了,群众就难受了。”这是许光时常挂在嘴边的话。驻队期间,他走遍了家家户户,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无论到哪家吃饭,他都坚持给粮票。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他立下了不喝酒、不抽烟、不吃肉的“三不”规定。驻队结束后,很多老百姓都成了许光家的常客。谁家有困难找他帮忙,他从不推辞。他最关心的就是老百姓的收成怎么样,日子过得好不好。
小女儿许道海信阳师院专科毕业时,有机会到河师大继续深造,或者留在信阳工作,但许光却说,“回新县有什么不好,新县教育正需要人呢。”就这样,道海成了新县一名普通教师。
1992年,许光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同事提醒他,退休和离休待遇相差很大,如能证明新中国成立前参加工作,就能享受离休待遇。许多证人仍健在,许光却选择了放弃。他说:“比起战争中牺牲的红军,我们应该知足。”
2012年,许光被诊断为肺癌早期。他拒绝医院的特殊照顾,非得亲眼看到儿子交了两万元住院费才肯入院;拒绝条件较好的病房和每天38元的伙食标准,早上、中午只啃馒头、喝白水。为避免“待遇超标”,他还特别提出了“三不”:不用进口药、不做过度治疗、不给子女添麻烦。
在弥留之际,许光将自己毕生积蓄20万元存款捐给了家乡的慈善事业。
这就是许光,一个干净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无我的人。2015年10月,许光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
泥土一样朴实,小草一样淡定。痴心不改,无怨无悔,和大山融为一体,也就耸立为山。
您离开我们已经整整8年了!许光,您就是一道真正的曙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作者系市作家协会会员)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