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手留玫瑰余香(三)


——作家沈凡评传

陈峻峰

(接上期)命运如此眷顾沈凡,给他送来了一个有经济实力有文化的继祖父,又给他送来善良的天使般呵护他的继祖母,沈凡甚至在回忆录中说,没有继祖母的养育,他可能早就夭折了!这是人生经历了比较作出的判断。父母一生生育了10个孩子,活下来5个,除沈凡外,余有四妹、六弟、八妹、十妹。在那个落后的年代,生活艰苦,生存艰难,生育无奈,生命卑贱,生死无常,祖父、祖母、父母亲及土地上煎熬的人们,他们是那么朴素,微如尘埃,低于泥土,却又是那么坚韧,善良,感天动地,可敬可佩。然而,历经苦难的继祖母,终于在岁月中支撑不住,病倒了,这个时刻,沈凡想都没想,全力以赴来挽救她,他认为自己能够挽救她。他找了一架板车,拉着孱弱的奶奶,往北,朝市内走,硬是拉了三十几里路,到信阳市人民医院给奶奶看病。后来琢磨,那行动和勇力,感情用事,有点冲动和莽撞。拿了医生开的药,吃了不见好转,沈凡又找了信阳市有名的老中医,诊断服药,花钱不少,没有效果。沈凡只好又拉着奶奶回小庙,那是她的故乡,最后的栖息地。清晰记得在那个凄惶哀伤的傍晚,沈凡坐在奶奶床前,拉着她冰凉的手,她已经不能说话了,眼里满含泪水,沈凡看着她,极其安详,慢慢闭上了眼睛,天迅速黑了。

奶奶或称继祖母,名字叫蒋金兰,出生在信阳市贤山村玉皇顶,1899年生人,卒于1962年9月16日。沈凡说他从记事起,就和奶奶在一起的,“相依为命”,沈凡说是奶奶养育了他,前后长达十五年。他说的十五年,算来,大约是从出生计起,除去哺乳期,直到1958年回村当教师,有了工资,相对自立,能养活自己了。这样算,或者不止十五年。现在,一切都好起来,奶奶去世的头一年,沈凡已是信阳市重点小学教师,一派青春风采,并与自己心仪的姑娘曾凡英完成大婚。结婚时,奶奶不知怎样省下来钱,给沈凡买了缎子被面和皮鞋,奶奶眼光不俗,给买的皮鞋样式很新、很潮,那是沈凡第一次骄傲地有了皮鞋;就在那一年,沈凡在《河南日报》发表了处女作;次年在上海《文汇报》发表长达四千余字报告文学《好校工》,编辑部配发读后感,引起轰动和反响,当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对这篇作品的专题评论,褒扬有加。同时,他的长子出生。沈凡想,继祖母以及两年后去世的继祖父若地下有灵,一定无限欢喜和欣慰,这都是他们生前所设想、努力、祈望看到的。

简单列个表,1954年到1958年沈凡在信阳市上初中、高中;1958年4月接村支部通知,返乡当民办教师,8月转正,为十三里桥公社汪湾小学公立教师;不到一年,在1959年2月,调青石桥完小任教,后来才知是该校校长把他“挖”去的。被人挖去,必是被人看中,视为人才,沈凡内心很是自满和骄傲的。这还不算,他调到青石桥,发现这所学校有个青年女教师,17岁,“长得漂亮,清纯可爱”,仿佛是专为等他来,这让他一见钟情,怦然心动!这个让他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女教师,就是曾凡英。感谢这个校长,这个叫郭承庆的校长,把他“挖”过来;也感谢青石桥学校,他曾在此发蒙,读到人生第一课,现在想来,仿佛天意,遇到了他最美的初恋和爱情;仅仅半年,公社又选调他去潢川师范进修;一年后,潢师领导从两个进修班学员中只选中沈凡一人,去潢师附小任教,这可是无数人望之不得甚或梦寐以求的好事情,但沈凡婉拒,他执意要回信阳。很简单,信阳有他心爱的姑娘。如愿以偿,9月进修结业,回到信阳,没承想,被分配到信阳市一小,即后来的信师二附小。沈凡是如此幸运,只有他一个人这样安排。在当时,所有进修人员,包括往届,原则是哪来哪去,唯沈凡例外,没有回他的青石桥,留在了市内。顺风顺水,人生得意,爱情又来,一番筹备,翻过1961年,沈凡就把曾凡英娶回家。天作之合,郎才女貌,沈凡望着如花似玉的新娘,顿生柔情蜜意,也心生感激之情,他突然想,沈家男人真是幸运,凡娶到沈家的女人,个个貌美如花,祖母是美人,继祖母是美人,自己的母亲也是美人,“应是沈家最漂亮媳妇”,直到老年,母亲仍然五官清秀,长得大气;好身材,好脸型,好肤色,甚至没有皱纹;宽额头,尖下巴,不能说尖,还有些圆润;高鼻梁,双眼皮,有点薄,朝里凹陷,有印象里少数民族或外国人眼睛的那种“特别”,看着就和善、亲切、风情、迷人。果然,母亲贤惠、善良,忍辱负重,“是常人做不到的”,她还是当地好多男孩、女孩认的“干妈”呢。

沈凡姊妹几个都遗传了母亲,身材和相貌,沈凡更“典型”一些,尤其是眼睛。据舅父说,母亲自幼聪慧,对数字敏感,很会算账,后来证明,她也很会经营,小时因家庭困难,加之那时重男轻女,小学没上完,就辍学在家了;不到十八岁,就嫁到了沈家,生儿育女,泥里雨里,不辞辛劳。那么今日只能假想,母亲如果条件允许,能接受良好知识教育,加之她美貌不凡,楚楚动人,定会绽放另一番我们所说的现代知性女人生命异彩。从这个角度说,沈凡相当程度上,也遗传了母亲的智商。

哦,还有,许多年后,沈凡妻子不幸离世,四年后,续娶常桂珍,也是美人!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天道远,人道迩,沈凡并不特别异于别人,却是在现实中一次次成为幸运儿,出生、天赋、自励,天时、地利、人和,都给他打开山门,铺出大路,让他朝着理想,迎风高歌。是生来命好吗?是上天对一个人的特别眷顾吗?是他每次都能不失机遇“卡点”“生逢其时”吗?还是别的,沈凡想,排出可能的客观因素,应该是沈家人祖辈积德积善,最终积善成福祉,降临在子孙的头上。《周易》有名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其释义就是积德行善之家,恩泽惠及子孙。其实它紧接着的还有一句话:“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爻辞,类乎预言或谶语,但它包含丰富,如厚德载物、厚积薄发、上善若水,以及久恨成魔、积善成佛等等,因此它也包括了一定的善恶报应祸福因果的辩证关系。作为沈家,不过平常人家,与人为善,不过救人之急,滴水之恩,从不图回报,也不要回报;这善,想来可能是继祖父文化的善吧,起码这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品享过他亲手炒制的香茗,甚或传承过他的手艺,也听过他绘声绘色讲述书中的道理和故事;是继祖母人性的善吧,人们目睹了她怎样含辛茹苦,把并非自己的亲孙儿养大成人,有口皆碑;是父亲文艺爱好的娱人之善吧,乡亲们无数次从他那里获得欢乐,获得释放,获得了精神的享受和愉悦;是母亲施舍于人的大爱之善吧,许多年之后,街坊邻居还能顺嘴讲出许多母亲施善的小故事、感人的小细节,沈凡都记得,有人上街买油没带壶,向母亲借,母亲一边答应说有、有、有,一边进屋,把自家油瓶的油倒出来,把空瓶送给人家……林林总总的,参参差差的,沈凡所经历,沈凡之今日,一帆风顺,儿孙满堂,包括他的弟弟、妹妹们也都进城工作和生活了,家族兴盛,人丁兴旺,有做律师的,有做公务员的,有银行行长,有定居海外的,有博士、留学生,还有作家——善人者,人亦善之;随其缘对,善有善报,这种来自民间总结的最古老朴素的价值观念,或者是一种解释。因为你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继祖父的成分被划小土地出租,而沈凡家被划为中农,沈凡和他的姊妹们,在后来的历次运动中,都没有因此受牵连。这几乎是个奇迹。难以置信。沈凡老家话说,你确(骗)谁也——不用说,你想想,如果有人细究,不肯放过,再上纲上线,哪还有今天的作为一个作家、剧作家的沈凡,更没有他的那些作品了。甚或,你想安稳生活、波澜不惊,做一个平凡的人都不能。你想想,在那些个非常时代,远的近的,听说的,亲见的,不乏其例,惊心动魄!于是感慨,人啊人,在有些时候,有些时代,有些时刻,真如人所说,乃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沈凡按宗族字派是“善”字辈,有文化的继祖父沈乃安,竟是真的给沈凡起名叫沈积善,且一直用到了“文革”开始那年,然而这名字在当时,是“四旧”,是封资修,同事们建议改,就改了,叫沈帆,有迎风破浪扬帆远航意。似是夸张。为简便,又改了,叫现在的名字:沈凡,即做一个平凡的人。平凡非凡,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名字不叫积善了,但沈凡的人生观念里,抱定终生还是要做个善良之人。因此他这样来阐释“善”和自己:

吾没有蛮横、邪恶、损人性质的细胞。

善良,吾坚信是一个人最好的品格。

一个人格优良之人,心中一定是和善的。

与人为善,在任何时候都是吾遵循的金科玉律。

善良是开在人性枝头上最美最自然的花朵……(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