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弘
又一个教师节快到了,时光荏苒,转眼她已经离开我们三年多了。
那一天是2018年6月13日。
山区,小镇,十字路口。
六月,傍晚,放学时间。
一队小学生从路口西边不远处的校门走出,排着队,唱着歌,高高兴兴地向路口走过来。负责护送他们过路口的是二年级语文老师李芳,当天她穿着碎花上衣、白色长裤,打着一把深绿色的遮阳伞。她在靠近路口时不忘叮嘱学生:同学们,过马路注意看信号灯啊!
绿灯亮起,学生们陆续通过。在这个风和日丽的夏日傍晚,谁也想不到灾祸已经悄然降临。突然,一辆红色三轮车从北边公路斜坡径直冲下来,驾车的老汉是外地人,声嘶力竭地大叫:“闪开,闪开!刹车坏啦!”
即将跨过路口的4名小学生,面对轰隆隆冲过来的三轮车,惊慌失色手足无措。千钧一发之际,紧跟在孩子们身后的李芳大喊一声:“有车,危险!”扔掉手中遮阳伞,向前猛跨一步,奋力把几个孩子推开。失控的三轮把李芳撞飞十来米,又撞在路边门面房的台阶上,才停了下来,车上的西瓜滚落一地,鲜红的汁液,血一样触目。
4名学生得救了,李芳老师终因脑干出血伤势过重,虽经信阳市两家医院医护人员一天两夜的全力抢救,却永远离开了她所挚爱的讲台、学生和亲人。
桃李芬芳,姓名与职业的巧合,似乎注定了李芳这一生的命运。中学期间,李芳父母先后病逝,为了给家庭减轻负担,发奋苦读,成绩出众的她报考了信阳师范学校。1989年9月,刚满20岁的李芳中师毕业,按照当初报考定向志愿的承诺,只身来到了地处大别山腹地的董家河乡黄龙寺学校任教。那里曾经是李先念坚持敌后游击战的指挥部所在地,仅有一条长10公里、宽不足两米的崎岖山路与外界相连,不通电、不通班车,条件极其艰苦。山里蚊虫多,李芳是敏感体质,身上常常被咬出一个又一个的红疙瘩;山村没有电,到了晚上,李芳只能点个小煤油灯备课、改作业;学校缺教师,李芳就一个人包揽了几个年级的多门课程……但即便如此,生性乐观坚强的李芳每天总是笑盈盈的。因学校师资调整等原因,后来李芳从黄龙寺小学到谢畈小学,再到绿之风希望小学,虽然兜兜转转,但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山区董家河镇,没有离开乡村小学的讲台。她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守候着那份简单而又执着的信念。
其实以李芳的条件,她有太多的理由和机会回城:在乡村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年限够久、教学水平够高、丈夫孩子都在市里……但李芳却选择留下,这里有她从小就熟悉的大山小溪,有跟她一起长大的朋友亲人,更有像她儿时那样渴求知识的目光。她觉得为了那些山村可爱的孩子多付出一点,哪怕是扎根山村一辈子,也是值得的。她经常跟年轻教师说:“每天看到学生的笑脸,听到他们的问候,当老师的快乐就会油然而生。”她对劝她调动的好友说:“山里学校老师本来就少,都调走了,谁带那些孩子?城里学校不缺好老师,这里缺,我不能走。”她对劝她回城的家人说:“我觉得在家乡工作挺好,我已经待出了感情,再过几年我就到退休年龄了,等退休后,我天天在家陪你们。”就这样,一次次放弃进城的机会,默默坚守在乡村学校,无怨无悔地度过29个春秋。
李芳遭遇车祸后,再没有睁开眼,没再说过一句话,一直守在她身边的同事回忆,她最后只留下两滴无声的泪。那是李芳对学生的牵挂,对朋友、亲人以及这个世界的不舍啊!爱生如子这四个字,对李芳来说恰如其分。那些天真无邪的山村孩子是李芳的“心头肉”,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和寄宿生,他们觉得李芳不仅是好老师,更是好妈妈。天冷了,她会为家境不好的学生买棉衣,把平时从亲友家收集来的衣物送给需要的学生;放假了,她会给孩子父母打电话,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嘱咐孩子们不要玩火玩水,别让老师家人担心;有时看到住宿的学生没钱乘车,她会掏出零钱给孩子们买车票。
在谢畈小学任教时,学校门前有条小河,每逢下雨,河水就变得又大又急。每到下雨天放学时,李芳总是早早地来到小河桥边,亲自看着、扶着、喊着孩子们过河,直到所有学生都安全过了河,目送孩子们走远,她才放心地返回学校。
在绿之风希望小学教低年级学生的时候,李芳为培养山村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有时会带着学生来到操场,自费买些橡皮、铅笔藏在草丛里,让找到的学生讲故事;对于班里那些写字连笔,总记不住笔顺的学生,李芳不会呵斥批评,而是有意在黑板写出错字,并对主动发现错误的学生给予鼓励,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几个乱写乱画的学生,李芳时常会手把手教他们一笔一画工工整整地写字。她深知,要改变这些山里娃的命运,必须让他们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以便将来受到良好的教育。平时她和同事聊得最多的就是班上的学生:谁的作业做得不好了,谁需要特别辅导了,谁的进步很大了,谁的爸妈出去打工了,谁的爷爷奶奶需要沟通了……李芳老师的手机里存了很多留守学生父母的电话,一有空就给他们讲孩子最近的情况,让他们及时关心帮助教育孩子。就在那天下午事发前几小时,她还在给家长打电话沟通,热心地帮助同事化解与家长的矛盾。
她是一名中小学一级教师,每一个与李芳相识的同事对她的评价都是善良、温馨,每一个来学校实习的教师都愿意拜李芳为师,因为她总是不厌其烦、事无巨细地教他们怎么上课、怎么克服心理障碍、怎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怎么管理班级等等。
董家河镇教师公寓楼里,住了40多名老师。李芳的房间里有她自费添置的冰箱和电视,她经常从家里带来水果、饺子和新鲜的肉类,一到周末,李芳就把住室钥匙交给家在外地的同事,让回不了家的老师到她房间做饭、看电视,改善生活,让她们感到家的温馨。2017年寒假前,信阳突降暴雪,几位家在外县的年轻老师不能赶回家,李芳四处借来棉衣、羽绒服,送给那些老师御寒,这些年轻同事都感动地说:“李芳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很暖心。”
据亲人们回忆,李芳从小胆小,平时怕小虫,生病怕打针,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她的丈夫、在电业局上班的代业明说:“我太了解她了,面对危难时刻,她选择救学生,我一点都不意外。”她的女儿、大学刚毕业的代雨辰说:“她平时就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为他们付出太多了。在妈妈身上,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是牺牲奉献。”
李芳牺牲后,被追授“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各地掀起学习李芳的热潮。作为一名教体局工作人员,我曾经陪同各级媒体记者采访李芳的同事、家人等,参加了她的追悼会、事迹报告会以及影视作品研讨会,在一次次感动中,我觉得李芳一直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不求名利,与世无争,就像一株长在大山深处的幽兰,默默守护着家乡山野,静静吐露出幽香芬芳。
(作者系市作家协会会员)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