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政务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张爱华:守护好革命遗址 传承好红色精神


□本报记者 姚广义

应首长一句嘱托,她用生命和岁月守护着那块先辈先烈斗争过的红色战场。57年来,风雨无阻,每周往返2次巡山,每次往返步行6公里。

岁月带走了她的青春容颜,但带不走她守诺践诺的决心。她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河南省优秀文物保护员”“信阳市优秀共产党员”“信阳市道德模范”“最美信阳人”等荣誉。

她,就是新县郭家河乡湾店村潘湾组村民张爱华。

张爱华,196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爱华的故事还要从1964年说起。那年,时任河南省委领导的刘名榜回到家乡新县郭家河乡,他激动地指着后山一个个曾经战斗过的红军洞,叮嘱张爱华,要守护好革命遗迹。当年,23岁的张爱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一句承诺,便是一生的坚守。从此,看护这些革命遗址成了张爱华此生最重要的事业。一开始,家里人并不理解她,照看红军洞耽误时间不说,一年到头没有一点报酬,上山的路还充满危险。但在张爱华心里,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有一段红色故事,一石一洞都留有革命先辈斗争故事,她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党员,又是革命先辈的后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守好这些革命遗址。

在巡山看护中,被张爱华找到的红军洞有43个。这里面有当年红军召开秘密会议的“保密洞”,有伤员休养的“休闲洞”,还有能够容纳将近100人开会的“大亮洞”等等,而这些洞的名字和用途,张爱华也是经过了详细走访调查和确认。

为了保护这些红军洞,这样崎岖的山路,每隔一段时间张爱华就要走一趟,来回6公里。有人统计,57年的时间,张爱华走了25000多公里,相当于两个长征的路程。她最担心的就是有人损坏这些红军洞。有一年,一个商人想开矿,将挖土机、钻探机等设备都拉到了山上,张爱华闻讯马上赶了过去。“你如果要炸这里,就先把我炸死。”张爱华扑在炮眼上说。商人见状只得撤出大山。张爱华有一个亲戚,家庭十分困难,也想上山采些石头卖钱贴补家用,但张爱华不仅没有允许,还狠狠地教育了他。在张爱华心里,山上每一块石头都镌刻着革命先烈们的脚印,每一抔热土都浸染着先烈们的鲜血,每个山洞都蕴藏着厚重的红色故事。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石,谁都别想动。

张爱华始终认为答应了刘名榜书记就是答应了党,时刻铭记举拳向党旗宣誓时的庄重与严肃、坚定与真诚,用一生行动履行承诺、报答党恩。

革命战争年代,张爱华的父亲是红四军的一名旗手,在一次攻打潢川的战斗中,右手中弹受伤,为了不给部队添麻烦,她父亲坚持返乡休养;她的母亲也是当年刘名榜游击队里的一员,革命结束后也选择留在家乡。

“山上有我父辈们的足迹和故事,有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不管多久、多难,只要我活一天,我就守一天。”一年又一年,张爱华就这样默默坚持着,执着坚守着。

在巡山守护的同时,张爱华积极收集、整理革命前辈的资料和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辈的故事,让红色的精神代代相传。她经常到中小学校,给孩子们作报告、讲革命故事。她经常带领党员干部和中小学生瞻仰“红军洞”,义务给全县党员干部及外地游客讲解红色历史,先后义务授课400余场次,义务培养中青年红色讲解员和“小小讲解员”100余人。

“是党和红军养育了我,我要用一生来守护革命遗址,用革命先辈的故事激励年轻一代,传承好红色精神。”张爱华表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