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征
中国人居环境奖、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示范……端午节之际,记者走进平桥区五里店街道郝堂村,发现这个不起眼的豫南小村却有诸多令人羡慕的荣誉。不但如此,6月初,郑州喜讯到信阳——平桥区五里店街道郝堂村党总支获得“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公示了。
应该说,一块块沉甸甸的奖牌背后,凝聚的是村支“两委”一班人和广大“郝堂人”多年来的辛勤汗水。
党建引领,走出乡村振兴之路
今年以来,在五里店街道党工委指导下,郝堂村支“两委”积极全面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契机,实施“郝堂·茶人家”项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基层民主、文化涵养和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坚持“三尊四不”原则,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肌理,尊重群众意愿,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扒房,借用外部智力和现代理念,激活旧的资源,科学配置资源、合理布局项目、优化公共服务,倡导群众自己动手,整治环境、改建民居、发展经济、规范制度等,复兴村落文化、保护生态文化、提升绿色文化、培育民俗文化,使村庄变美、农民增收、产业发展、农村升值,朝着新时代这条看得见水、望得见山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奋勇向前。
因势利导,壮大产业促进增收
典型的豫南山区村——郝堂,位于五里店街道南部,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1900亩,18个村民组660多户2400多人。
近年来,村党总支扎实调研,并邀请专家“会诊”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群众种植有机水稻、红米、荷花、蓝莓、桑葚等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产品,扩大原种茶规模,做大做强茶产业,擦亮信阳毛尖品牌……“人勤地不懒!还是党的政策好!在村干部带领下,种了茶叶和油菜,增加了收入,销售也不愁啦!”陈沟组曾经的贫困户罗植军告诉记者,“可不是嘛,自从种了茶叶、油菜,收入一年比一年多,生活越来越好了。”村党总支书记曹永根更是一语中的:“产业发展,就要因地制宜,致富金钥匙就掌握在咱自个儿手上!”
一心为民,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6月15日,街道负责同志介绍,在村支“两委”带领下,郝堂村以党建为抓手,干群拧成一股绳,共同走出了一条致富路。2020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
“去年疫情,人家收购进不来,我们又运不出,鸭子、鸭蛋都卖不出去,好在村干部个个带头购买,还千方百计帮我们往外卖……”张湾组农民张厚宝回忆道。
“村里连续6年给18岁以上、60岁以下的千把人交了百把万养老保险金。”老百姓的腰包鼓了,村支“两委”一班人干事创业的劲儿更足了!曹永根自豪地告诉记者,这项举措推动了“三才”——
“引”各方英才。郝堂村先后招引培育省、市级龙头企业14家,以举办音乐节、自行车山地赛、国际徒步大会等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外交流,郝堂俨然成为“身在绿水青山间,心在唐诗宋词里”的投资兴业热土。
“推”建筑专才。郝堂村建设中催生出上百名能工巧匠。曹永根说,下一步,郝堂村将积极探索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提升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唤”乡土人才。郝堂村搭建平台鼓励返乡创业,扭转了往昔全村三分之一人员外出务工的局面,如今吸纳了周边群众就业200多人。郝堂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亚男说,“一时间,人才回流在郝堂成潮流啦!”
创新内涵,建设幸福美丽郝堂
2020年12月,在完善基础设施基础上,郝堂村建设了村史馆,这里反映了“郝堂人”的衣、食、住、行之嬗变,这里展示了“郝堂人”脸上绽放出花儿一般的笑容……从2009年的省级贫困村到全国美丽乡村,“郝堂人”的生活一天美过一天。这,不仅让游客走近郝堂、了解郝堂、感受郝堂的昨天、今天、明天,也让郝堂的历史文化更好地得以传承。
党建引领促发展,绿水青山幸福长。在郝堂村,有一面墙,堪称全国网红打卡地,它是郝堂村新打造的俚语墙,当地老百姓说:“真有意思,咱祖祖辈辈说的话还能引领新时代新潮流!”6月15日,循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记者来到一片海棠林,秋千架的对面是一排茅草亭。有村民自豪地说:“这叫悠然廊亭,是能为俺们遮风避雨的港湾!”据村干部介绍,“建设悠然廊亭,目的就是让周边卖土特产的村民群众心往一块聚、货往一块拢,这样既保障卫生环境,又提升市场服务质量。”不但如此,郝堂村正在改造提升的手工作坊,是一个集艺术创作、琴棋书画于一体的研学基地,既有效利用本地资源,带动文化、旅游、教育的多元升级,又塑造“国学、教育、农业”三位一体的文化旅游新名片。
“实干实现梦想,拼搏赢得未来。”6月18日,五里店街道负责同志表示,继续坚持和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发展为核心,用历史记忆讲述发展,用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让这个如诗如画的小山村阔步迈进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图片由郝堂村党总支提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