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研究员鲁伟林,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至今,鲁伟林一直从事水稻遗传育种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在我省水稻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荣获了“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信阳市拔尖人才”“信阳市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等称号。
全力服务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2019年,在息县科技局的统一部署下,鲁伟林联系帮扶息县中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他针对该企业现状,广泛开展调研、座谈论证,为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找出企业发展短板,在充分发挥企业优势资源的前提下,制定了企业当前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在他的帮助下,公司建立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1200亩,建立绿色大米生产基地2000亩,建立科技研发基地500亩,先后为该企业引进筛选优质香稻资源21个,建立展示示范品种8个。2019年该企业被评为息县科技扶贫先进企业。平桥区道明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2018年以前以种植杂交水稻品种为主,价格优势不明显。在信阳市农科院副院长王青林研究员的指导下,鲁伟林对合作社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糯稻在产量、价格、销售等方面的优势。2019年合作社引进试种糯稻新品种珍珠糯200亩,产量与杂交稻相当,采取订单收购方式,每斤高出籼稻谷市场价0.15元,种植糯稻的综合效益凸显。2020年,合作社千余亩田地全部种植了糯稻,收割烘干后随即就销售一空,价格比杂交稻高出了0.25元/斤,每亩增收250元以上,比种植杂交稻净增收20余万元。合作社负责人冯道明逢人就讲,科学技术就是强,种植糯稻就是好,农业专家就是棒。同时,继续对前期联系的潢川县川香家庭农场、潢川县农富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科技帮扶。
积极入户普及宣讲科技知识,发挥科技服务“三农”作用
自2017年5月被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抽调从事督查巡查工作至今,鲁伟林大部分时间用在进村入户走访上,因为知农业懂农民,更容易拉近与农户的心理距离,沟通交流之中无形地传播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脱贫攻坚督查巡查中,“两不愁三保障”是入户走访过程中永恒的访谈话题,农作物的收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困户脱贫。“您家里的收入主要靠啥?今年种植了几亩地?都种植的啥品种?卖的价格怎么样,好卖不好卖?”是见到农户后聊天的常用语。2019年9月中旬,在息县包信镇的一次走访中,一贫困户脾气暴躁,很不情愿接受访谈,反映别人家种的稻子都黄了,自己家的10余亩稻子还在扬花,心里既担心水稻没有收成,又担心耽误种麦。鲁伟林详细地询问了种植的品种名称、直播时间、管理方式等情况,弄清楚了该户是把生育期长的品种进行了直播,造成晚熟的局面。鲁伟林告诉他及时抗旱浇水,扬花灌浆期不能断水,控制追施氮肥,按生育进程推算不影响种麦,并告诉他在选择直播稻品种时一定要慎重。经过一番耐心细致讲解后,该农户的心情才平静下来,并积极配合回答访谈内容。在农户家中、田间地头、晒谷场边,他满怀爱农惜民情怀,积极主动解答和宣传种植养殖技术,解决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在息县临河乡的稻虾共作、曹黄林镇的万亩油菜、彭店乡的香菇、东岳镇的红薯产业等“多彩田园”示范种植基地,都留下了他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身影。他积极为县乡村干部出谋划策,牵线搭桥,探讨产业带贫模式,介绍外地好经验和做法,帮助群众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并结合当地实际,选好、发展、做强优势产业,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在走出纯粹搞科研的工作格局同时,他不仅充分了解了县乡村“三农”工作的现状,也为自己在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为生产做科研奠定了基础。在脱贫攻坚指挥部年度考核中,他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等次,被同行们称为“督查队伍里的农业专家”。
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发挥专家技术引领作用
鲁伟林充分发挥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优势,利用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结合村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针对帮扶村息县曹黄林镇谢老寨村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现状,着力以实施水稻高产栽培为突破点,从品种利用、茬口安排、育秧技术、栽插模式、水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技术指导。在息县中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息县中达生态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息县曹黄林镇谢老寨村、息县小苗店镇张老庄村等推广应用了高效品种利用、育秧技术、轻简栽培技术、机械化插秧技术、再生稻栽培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5项,推广种植了珍珠糯、特糯2072、南粳9108等籼稻和粳稻品种,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及时开展技术指导,确保技术及时落地。累计开展服务40余次,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100余场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