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科教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市教体局

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


本报讯(记者 冯康松 通讯员 裴祖军)今年年初以来,信阳市教体局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突出抓好理论学习,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全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向工作实效转化。

加强理论学习,把牢党史学习教育“方向盘”。市教体局先后两次召开局长办公会(扩大)会议、党组中心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省、市相关会议精神,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专门研究。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机构。印发了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了9个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巡回指导组,有力保障了党史学习教育日常工作的稳步推进。周密部署,广泛深入动员。及时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为局直教体系统发放了5392本党史学习书籍,实现党史学习指定教材100%覆盖;局机关支部两次印发党员自学计划,逐天安排学习内容;局机关编印了党史学习教育汇编、专用学习笔记本等学习资料。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局直教体系统共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近百场次,参与师生5000余人次。专题辅导,权威解读党史。坚持集中辅导,提高学习教育的准确性,举办市教体局党史学习教育骨干培训班,先后邀请市委党校、信阳师范学院专家教授作专题报告4场。创新形式,力争入脑入心。局机关组织了党史学习教育宣讲报告会,开展“传唱红色经典 讲述百年党史”主题党日活动,党员干部全员参与,达到了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的目的。

用活红色资源,掀起党史学习教育“新热潮”。市教体局依托全市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党史学习教育,使党史学习教育向校园、向家长延伸。全市中小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参与率100%,开展红色研学5000余场次。用好红色读物,传承红色基因。开展了《大别山红色故事选编》编撰工作,共选编44个发生在1921年至1949年期间的大别山区红色故事,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基地,打造教育阵地。市教体局依托红色基地,创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1处、省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3处、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42处,这些教育基地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用好红色平台,巩固扩大成果。参加全市“学党史 守初心 歌声嘹亮颂党恩”主题活动,共报送35个节目,参演人员1200余人。参加市直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回望百年党史 凝聚宣传力量》主题演讲比赛中,局机关张鹏鹏获得一等奖,市三实验小学王震、段越阳获得二等奖。大别山高中李明猛谱写的歌曲《大别山随想曲》,被《信阳日报》《信阳晚报》刊载,并被市直工委作为全市优秀学习党史征文推荐到省直工委。用好红色资源,丰富活动载体。结合特殊节日,在全市教体系统开展“学党史 祭英烈”“学党史 感党恩 跟党走”“青春心向党 五四传精神”等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前往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向革命英雄敬献花篮,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绩,接受红色洗礼、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深化为民情怀,提升党史学习教育“驱动力”。市教体局始终紧贴基层实际,着力解决群众“小、急、难”问题,用为群众办实事的实际成果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切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提前谋划,抓好招才引智。实施“招才引智”绿色通道公开招聘,今年上半年,将通过招才引智绿色通道,招聘65名重点师范大学毕业生;实施教师公开招聘,根据各局属单位空编情况,计划招聘103名教师;实施特岗教师招聘,全市计划招聘不少于1530名特岗教师,为革命老区引进更多高层次人才,有效解决中小学师资紧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建章立制,维护群众利益。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行风问题,市教体局正在开展专项治理,下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和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成立市级督导组,切实维护学生及家长权益。为解决家长课后监管难题,市教体局等六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探索欠发达地区“官方带娃”工作机制。扩充资源,满足群众需求。加快推进信阳艺术职业学院项目、羊山中学东校区项目及信阳高级中学扩建工程建设,建立工作台账,细化明确具体措施和时间节点,确保项目顺利推进,解决好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落实好大别山·信阳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总体规划,开展登山健身步道建设,为公共场所配建群众健身器材,让群众有切切实实获得感、幸福感。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在平桥区、羊山新区新建两个标准化考点,解决市区标准化考点不足、考生需要下县参加考试的问题。启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创建工作,全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入学难”“大班额”“择校热”等问题。优化服务,守好民生底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措施,加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使学生充分享有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大宣传力度,优化服务流程,计划全年资助困难学生约50万人,力争大学生生源地贷款应贷尽贷,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