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134”布局 茶旅融合换新颜


——写在第29届信阳茶文化节召开之际⑤

□本报记者 周 涛

美丽茶乡日新月异,不知从何时起,“走,去茶山”成为四月信阳最常听到的一句问候语。蓝天白云、高山流水、垄垄茶园……信阳的四月,你总能找到那份有关于茶的惬意。

目前,我市正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

无疑,落脚点在茶文化休闲旅游城市上,这就不得不令人关注起时下流行的词语组合——“茶+旅游”。所谓“茶+旅游”,便是集茶文化、田园风光、生态环境、市井风情、社交娱乐于一体,将饮食起居与赏心悦目的审美情趣融合在一起。

之于茶旅,信阳有着自己的发展思路:塑造“山水茶乡、生态信阳”,实施农村精品旅游路线和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培育,突出茶乡游;坚持茶叶规模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多元化开发、茶艺表演等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做深产业链、延伸价值链……

归根结底,就是要让茶乡美起来,让乡亲们富起来。

浉河区地处淮河上游,是信阳毛尖的原产区和主产地,大自然的恩赐让这里自然生态优越,人文底蕴深厚。乘“茶+旅游”的东风,浉河区将环南湾湖沿线建成了一条“囊括”了董家河、浉河港、谭家河、十三里桥4个产茶乡镇,散发着浓浓茶香的茶旅融合观光廊道。

立于山巅,“百里茶廊”大部分风光尽收眼底,放眼望去苍翠欲滴,茶树铺满了各个山头;行于山间,沿途的田地瓦舍伴着袅袅炊烟,在错落有致的俊秀茶山下灵动起来。在这一过程中,拍照片发个朋友圈,体验一下茶文化,看一看茶艺表演,总让人流连忘返。

逛完了茶山,看完了美景,吃顿地道的信阳农家饭也是茶山游必不可少的内容。如今在茶乡,每走一段路,都能看到一些“农家乐”。他们的食材大多是自家种的、养的,或者从周围乡亲家收购的。生意经常爆满不说,焖罐肉等土特产也卖得很火。

浉河港镇积极发展茶产业新型业态,引导茶产业与包装、机械、旅游、文化、教育、金融深度融合;坐落在浉河区董家河镇西南部的集云山村,打造“醉色茶村”村庄特色,使原本普通的山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前身是文新茶叶加工园的文新茶村,经过多年融合,已经发展成为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茶文化、美食品鉴、民俗观赏、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园区……环“百里茶廊”而行,吃着地锅饭、喝着毛尖茶、玩于打卡地、乐在旅途中。

事实上,环南湾湖百里茶廊,仅是我市茶旅融合“一环三带四线路”发展布局的其中“一环”。“三带”分别为:构建大别山北麓山地茶旅度假带、红绿结合茶旅文化追忆带、淮河沿岸茶乡生态旅游带。“四线路”分别为:南线的鸡公山管理区、罗山县茶旅融合精品线路,中线的光山县、新县茶旅融合精品线路,东线的商城县、固始县茶旅融合精品线路,北线的潢川县茶旅融合精品线路。目前,信阳市“一环三带四线路”的茶旅融合发展布局基本成型。

与此同时,承载茶文化的休闲广场、博物馆、文化馆、旅游接待中心、交易中心等场所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市茶楼、茶馆、茶社、茶店随处可见,不完全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各类茶艺馆有300多家。同时,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茶文化旅游景点、茶博物馆、主题公园和主题酒店,打造“信阳毛尖十大庄园”,深度展示我区茶文化旅游资源、特色茶馆、茶产品,推动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茶旅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茶文化已深度融入信阳市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活当中。

“茶乡一路好风光,房舍俨然林果芳;四海扬波馨世界,名流高士品茗香。”这是一位茶乡诗人描写家乡的佳作。来到茶乡,再品这首诗,则更具韵味。如今的信阳,按照“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的茶旅一体化发展之路,实现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为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全面融入茶文化元素注入了新的活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