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通讯员 张胜利
信阳农林学院教授孙君艳,1995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主要研究小麦高产保优栽培生理,一直致力于豫南小麦生产,积极为信阳农业产业化发展贡献力量。
学农爱农服务于农,把科技送到需要的地方
孙君艳大学毕业后,一直工作在农业教学、科研、服务一线,深知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渴求。节假日、周末、农忙时节,她会和团队成员一起到田间查农情,现场指导,因为农时不等人,错过一天,对于农民或企业来说可能就是一季庄稼,就会影响他们的收入。疫情期间,不能亲自到田间地头进行指导,她就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对息县、罗山、光山等县区的农民和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小麦春季栽培管理指导,疫情过后,她带着团队赶赴息县的路口乡弯柳树村、项店乡张庄等地,查看种植合作社的小麦生长状况。夜晚接到农民的寻求科技服务、科技帮助的电话是家常便饭,息县项店镇百惠薯业专业合作社社长张德的脱毒薯苗出现了状况,半夜打来求助电话,“电话就是命令,服务就是使命。”虽然孙君艳对脱毒薯苗的栽培管理不熟悉,但她充分发挥信阳农林学院科研服务力量,立即与园林学院的老师李亮杰联系,第二天就来到息县,现场指导解决问题,张德感动地说:“孙老师明年你还得继续对口服务我们合作社,你还得继续当我的科技特派员……”
发挥专业特长,当好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联络员
孙君艳既是老师又是技术员,两种身份,双重责,她从2015年起作为息县的省级科技特派员,熟悉息县的农业生产情况,积极协助息县科技局,为息县农业公司、合作社搞好农业科技服务。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水和耕地土壤因化肥、农药、除草剂的长期施用被严重污染。如何改善环境,重现青山绿水,是息县驻村第一书记的热切期望。息县远古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决心利用酵素改良土壤,发展有机农业,但是在实施中遇到技术瓶颈,怎么做酵素,如何改良土壤使远古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玲陷入难境。孙君艳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向学校科技处进行了汇报,学校第二天就组建了包括土壤营养学专家刘合满博士、植保专家史洪中教授、小麦栽培专家孙君艳教授、周强博士的服务团队,现场诊断,对远古公司的酵素改良土壤方案进行指导。王春玲感动地说:“现在我可找到组织了,我的酵素农业有希望了……”同年,在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的老师协助下,该公司成立了酵素农业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聘任刘合满、孙君艳、张莉等老师作为技术顾问,并且与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协议;息县宏升粮油制品有限公司与四川茅台酒厂签订了6千亩的茅台酒原酒曲弱筋小麦生产基地,但是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却遇到弱筋小麦产量不高等问题,同样也是在息县科技局万保华同志的协调下,信阳农林学院很快做出响应,由孙君艳带领她的弱筋小麦高产优质科技服务团队与宏升集团开展合作,制定弱筋小麦规范化种植技术规程,指导弱筋小麦的生产。
虽然联络员的工作辛苦,但是却拉近了专业技术人员与农业公司、企业、合作社的距离,为校地合作、产学研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更为促进信阳农业的发展,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孙君艳老师乐此不疲,奔波在各个合作社、家庭农场与息县科技局与学校的科技服务道路上。
当好排头兵,全力打造优秀服务团队
信阳农林学院是信阳地区唯一一所地方应用型农业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近几年学校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博士、副教授,由于他们大多数外省市的,对信阳各县区情况不熟,虽然很想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为接地气的技术成果服务农业生产一线,但苦于无法和当地合作社建立联系,怎么办?孙君艳又当起他们的联络员、领路人,为有需求的公司、合作社牵线搭桥,让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的刘合满、周强、楚宗丽、张莉博士与息县的远古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息县柳林生态农业合作社、许建家庭农场、港澳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社建立服务关系。漫漫农业路,拳拳服务心,孙君艳用她的执着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科技兴农、科技服务于农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