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寻找赵崇德(一)


刘宏冰

大别山是座美丽的山,奇峰耸立刺苍穹,清溪婉转连江淮,一山四季美如画,山南山北大不同!

大别山是座革命的山,黄麻起义响惊雷,商城起义燃烽火,六霍起义卷浪潮,红旗不倒鄂豫皖!

大别山是座英雄的山,家家户户出英烈,山山岭岭埋忠骨,沟沟坎坎唱英雄,大别山精神永流传!

这片红色土地上,先后诞生了红一军、红四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主力红军,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和徐向前、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等400多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领,被称为红军摇篮、将军故乡。

从黄麻起义到新中国成立的22年间,大别山区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红旗不倒”的崇高荣誉。无数革命先烈走出大别山后,就再也没有回来。

赵崇德就是其中之一。

大别山中育英豪

金刚台的杜鹃花一向开得晚,要等到立夏前后才竞相怒放,满山遍野,一簇簇一树树,一丛丛一片片,红得像火,红得像血,乡亲们叫她“映山红”。他们说,是商城起义的烽火点燃了她,是红军将士的鲜血染红了她。

金刚台的映山红一年又一年地开,一年比一年开得火,一年比一年开得艳。令人称奇的是,每年春季开过,到了秋季十月“小阳春”,那生命力顽强旺盛的映山红,还会星星点点地再开一次。山里的老人们说,那是为从这里走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的革命英烈们开的。

在大别山河南主峰金刚台脚下,有一个叫作“新塘湾”的美丽小村。1914年4月,赵崇德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赵崇德谱名赵开奎,又名宗德,兄弟姊妹6人,崇德行五,兄弟中排行第二,上有长兄和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小弟(1916年生)。据老人们回忆,崇德8岁入学,自幼聪颖灵巧,秉性刚强,喜欢习武练艺。父母相继去世后,崇德辍学,兄妹相依为命,靠给离家二里地左右的王楼大地主王子愚家放牛、种地为生。

出新塘湾顺着山路往西三四百米,翻过一个小山坳,路边住着两三户人家,这里是开国少将陈明义的出生地——“土门”。土门和新塘湾的田地,都为王楼的大地主王子愚所有。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同属于一个生产队。从土门沿河顺着小路,再往下走二里地,就是当年成立商城县三区苏维埃和红32师解放商城集结出发的地方——余子店。

相传余子店得名于元末义军领袖余思铭。元朝末年,平章事余普清之子余思铭举旗起义抗元落败,率兵突围从江西辗转来到商城,夺取金刚台上达鲁花赤,筑皇殿、里罗城为根据地,义军队伍迅速扩大到万余人。一次余思铭与其子征战得胜各率兵返回,相遇金刚台下小河边,此地得名“遇子店”。“余”“遇”同音,逐渐演变为“余子店”。

“记得当年红军来,成立三区苏维埃。余店炮楼招牌挂,桥南柳林搭会台。军民同演‘文明戏’,万人齐唱‘桂花开’。参加革命人心愿,报名参军一齐来……”

这首流传至今的商城民歌,展现的就是1929年11月,在余子店成立中共商城县第三区区委和三区苏维埃政府时的火热场景。那次庆祝大会之后,区委和区苏维埃的党员干部,经常深入到赵崇德、陈明义的家乡,组织发动广大穷苦百姓翻身闹革命。

据陈明义回忆,在共产党干部南海清等人的组织领导下,王楼、余子店等地也实行了土地改革。赵崇德、陈明义等穷苦人家都分到了田地。16岁的赵崇德、13岁的陈明义,也与这里众多有志青少年一起,报名投身火热的革命,一个加入少年先锋队,一个参加了共产儿童团。出身贫寒的二人,因为机智勇敢,表现英勇,没多久,赵崇德当上了县少先大队分队长,陈明义也成了县儿童团大队长(后又兼任县童委书记)。

1930年8月,赵崇德报名参加了红军,成为红一军2师(由商城起义成立的红十一军32师改编而来)的一名普通战士;1931年1月15日,红一军和鄂东南起义成立的红十五军,在商城县长竹园合编为红四军,赵崇德被编入红四军10师28团。

随后,他随红四军主力南征北战,在大别山中纵横驰骋,先后参加了双桥镇战役、黄安战役、商潢战役、苏家埠战役和潢光战役。因其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后被调到红四军12师特务队任班长。

赵崇德三姐曾向后人讲述,1932年夏秋的一个夜晚,赵崇德骑着快马,悄悄来到小时候与他最亲的三姐家中,与她道别,说是战斗结束后,再回来看她。可从那以后,日思夜盼的姐姐,再也没等到弟弟的归来。

英名永铸阳明堡

1932年秋,受张国焘错误路线引导,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的第四次反围剿失利,被迫战略转移,西进川陕,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赵崇德在转战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所在的部队经历多次整编。赵崇德因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先后被提升为排长、指导员、营长。

史料记载,1936年10月9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西关胜利会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在甘肃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此后,在中革军委组织的宁夏战役中,红四方面军奉命渡过黄河,因张国焘未按中央计划执行,导致红四军、红31军未能顺利过河到达指定位置,宁夏战役计划落空。

1936年11月,西渡黄河的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西征,孤军深入,苦战四月余,几乎全军覆没。留在黄河东岸的红四军和红31军,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援西军(即“增援西路军的部队”),组织对西路军进行救援。1937年春夏,援西军驻军镇原期间,红四军由4个大团整编为2个师6个团,赵崇德被任命为整编后的红四军10师31团团长。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主力接受改编。红四军10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385旅769团,原28、30、31团分别改为769团1、2、3营。赵崇德任改编后的769团3营营长。

赵崇德作战勇敢,总是身先士卒,对战士关怀备至,因此被战士们称为“打仗如虎、爱兵如母”。他率领的3营以夜间作战和近战见长,曾获颁“以一胜百”的锦旗。

1937年10月19日凌晨1时许,在团长陈锡联的指挥下,赵崇德率领3营西渡滹沱河,直扑阳明堡日军飞机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击毁停机坪敌机24架,歼灭日军100余人。

令人万分痛惜的是,赵崇德却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但他不朽的名字,却镌刻在了太行山上,并伴随着阳明堡大捷的喜讯传遍了大江南北、中华大地。

八路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称赞夜袭阳明堡战役:“首战告捷,打得好!打得好!”。1937年11月4日,国民党战区长官卫立煌在太原见到周恩来后,赞扬道:“阳明堡烧了敌人24架飞机,是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1938年,赵崇德被追授“好干部”称号。

1940年7月1日,八路军第129师政治部编印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19周年暨抗日3周年丛刊《烈士传》,赵崇德名列其中。刘伯承、邓小平分别为《烈士传》写了序言和文章,称赞赵祟德“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种精神只有伟大的革命者才有,有了它可以战胜一切。”“他们虽然牺牲了,他们的英名,他们的光荣功业,气节德行,是与中华民族解放的史迹不可分离的,是与河山千古光辉永存的!”

彭德怀元帅更在其回忆录中称赞赵崇德:“忠肝赤胆,与日月争光。”

新中国成立后,赵崇德的大哥赵开道,曾收到从北京寄来的一个包裹,内有一张写有“赵崇德在阳明堡战斗中为国捐躯”字样的烈士证,和一面签有“刘伯承”名字的党旗。赵家兄妹这才知道让他们牵肠挂肚的五弟,早已牺牲在了载入史册的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斗中。

2014年9月2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之际,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赵崇德名列其中。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