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梅
这个春节,天遂人愿,温暖如春! 人们纷纷出门去近郊游,或走亲戚,或宴请朋友,或带孩子去休闲。很多人沿环湖路休闲,到茶乡,信阳毛尖产地的人家走走,尝尝茶乡人过年的味道! 向南出市区,路过草莓之乡十三里桥,进入浉河港,徽派建筑的农家小院一一掠过,在青山绿水相迎下,到了信南人家生活幸福指数很高的龙潭村。 这是一个坐落于群山环抱的小山村,浉河区环湖路段必经之路,因为地理位置优越,你随意走一走,会发现,这里家家都是“坐地商”式茶商:客厅就是茶叶展厅,全国购买信阳毛尖的客人慕名而来;货真价实,自家茶园产的茶,完全不必担心销路! 阳光下,春风送来不远处的文新茶叶园里孩童的嬉笑声,仰脸看见那蓝天下放飞很高的风筝,如同望见茶乡人放飞的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梦想…… 我是到小姑家拜年来的。往年初一宾客盈门的小姑家,今天却大门紧闭,打电话才知,都在农家餐馆呢。 小姑,1962年生。20世纪90年代,小姑父是村小学校长,小姑做校工,住着父母留下的四合院:黑瓦,土坯墙。做饭时我常在老式土灶台下帮忙烧火,小姑炒菜时总说“冬梅,人家都是楼房了,我们没本事。”一年年过去了,这两年没看见小姑,她去北京看孙子去了。儿子考上军校,毕业去了北京军区;女儿考上信师,毕业后,也去了北京。 其实,通过小姑家生活变迁,如看到茶乡人三十年生活大巨变,也是国家不断进步的缩影。 今天,小姑父一个人回来过年,拜年的亲戚们都聚齐了!摆脱了家务之累的茶乡女人们聊着家常,男人们相互取笑逗乐,共同的感叹是:日子,真的变好了,农家能和城里人一样,也可以不做饭,在饭馆里招待客人。 我曾经见太多太多的打工乡亲,那离家归家的快乐与辛酸,已经随时代列车渐行渐远。不由得不感谢我们日益强大的祖国,让曾经在外以打工为生的人,大多数回来了:惠农政策好,谁不愿意在家门口挣钱,守着家人过日子呢? 离开饭还有点时间,我沿着环湖路走进文新茶文化休闲园,游客络绎不绝,欢乐的笑声如春风拂过每一树茶,我内心油然而生一种质朴的感情:我爱我的祖国,我爱小城,更爱这秀丽山水。它如母亲一样无私付出,养育勤劳朴实的一方人! 夜色里,回到市内,已是灯火阑珊。仰望灿烂星空,今日幸福的时光,是已经化作历史长河一颗颗璀璨之星的革命先辈们用生命换来的,领袖的光辉思想指引后来人走上这幸福之路! 一百年了呀,恰逢建党一百年,那火红的旗帜飘荡在这美丽的火树银花之夜,我们陶醉在《春光美》的歌声里。大别山儿女真正的春天来了,叫人如何不歌唱!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