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茂
去信阳之前,我只知道,信阳在河南南部,属老区,那儿的“毛尖”享誉中外,还听说信阳历史上有个三年不语的息夫人。其他的,所知不多。
10月底,参加“全国作家看信阳”采风活动来到信阳,入住浉河宾馆。我通过百度里对信阳海量信息的介绍,尤其是采风期间对信阳的踏访,总算对信阳有了一个轮廓性的也是比较清晰的了解。
信阳当年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有着光辉革命历史和大别山精神,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近100万人英勇捐躯,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主力红军部队,仅信阳就走出了近百位开国将帅;建国之后,信阳又走出了许多教授、院士、科学家。
改革开放,信阳蝶变,一飞冲天。
老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有句歌词:“这里的人们爱和平,热爱家乡。”把这句话移用到信阳人身上,也十分合适。10月23日早上,东方欲晓,室外还黑魆魆的,一夜睡得又香又浓,我快速起床,重操旧业,以一个记者的身份到近在咫尺的浉河公园进行采访。
步出宾馆大门,我看到一名环卫工人正在为这座城市梳洗打扮。男的,女的,高的,矮的,一个,两个……晨练的人们,于无声处,开启了一天的新生活。进入公园大门,已是人头攒动。我快步跟上一位个头高挑、体态偏瘦的男子跑起来。边跑边与他套近乎,拉闲呱,先是一问一答,继而信马由缰地攀谈。我得知,他姓向,今年六十多岁,退休前是当地一家养殖公司的经理,最多时养猪上百头。企业效益好时,职工每月工资之外还有福利。他谦虚地说,退休后虽拿钱不多,但够吃够用。我问他每天都来公园锻炼吗,他说家离这儿不远,每天都来。他还说,沿着公园里这条最大直径的小路兜一圈约莫十五六分钟,每早跑上三四圈,之后回家洗刷、吃饭,很舒坦。与向先生道别,我来到申伯楼旁一个放有音响的树木稀疏处,这儿是跳广场舞的地方。趁才来了一男一女两个人,舞还没开张,我靠近那位精神矍铄的男同胞搭讪。长者姓段,在信阳建筑勘察设计院退休,今年刚好80岁。言谈中,他告诉我,现在每月退休金6000多元,蛮好——他语调平和,坦然、真诚,一脸“岁月静好”的满足。与这位老兄交谈了三四分钟,我扭头转向第二个采访对象。发现那位女同胞正蹲在地上,手里拿把袖珍铲在剜着什么。她在挖野菜吗?水泥砖铺就的地面连棵草都不见,没有野菜可挖呀。我走近一看,噢,人家正在把一块一头翘了起来的水泥砖取出来,清除灌进坑基的碎石渣,然后把水泥砖归位、整平。与之交谈,知道她姓刘。这不是谁指派她干的,是她看着碍眼,觉得容易崴脚,主动所为。 哦,这桩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的小事,不正彰显了一个普通市民,对她朝夕相伴的活动场所,对她脚下的这片土地,对给予她欢乐、幸福的这座城市,一往情深,融入血液的热爱吗?
爱党爱军爱国爱家,爱城市爱集体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信阳,远不止刘女士一人。战争年代,信阳人民为国纾难,甘冒腥风血雨,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要粮有粮,为革命做出了永垂史册的贡献;而今,这里的人们在治山治水,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继承先烈遗志,践行大别山精神,在需要自家利益做出牺牲的时候,照样能站出来,顶得上,续写改革开放新传奇。光山县干部群众改造大河(潢河是淮河的一段支流,当地人习惯把潢河流经光山城区段的官渡河称作“大河”)的故事里有这么一个片段:
大河综治,马湾村多数姓氏的祖坟需要迁走。众姓看在村里有一定影响力的张姓,张姓又看张保全将军在家的哥哥张保福的行动。关键时刻,几乎每天半夜三更都有人敲张保福的门讨见识。张保福,是县一高的校长退休在家。每当有人进屋,他态度明确:“迁!”张保全将军也是一个字:“迁!”
从全市招商引资、精准扶贫攻坚大项目的筛选,到一县一乡一城一村具体活动的落实, 信阳人正是凭着这种识大体,顾大局,锐意开拓进取,勇立潮头的拼搏精神,上下同欲谋发展,使全市的工农业生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噌噌往上涨。看看那本由信阳日报传媒集团编辑,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美丽信阳》的画册吧,从它一个个梦幻般的镜头里,一幅幅炫彩的图片中,你就能触摸到信阳人噗噗的心跳,探视到信阳活力无限魅力四射的厚重。你再看看2020年9月16日《信阳日报》专题版隆重推出的《践行总书记殷殷嘱托 奋力实现“两个更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深入信阳革命老区一周年特别报道》,你看你看,那位戴草帽的老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多甜!你看你看,在田间收割稻子的那个汉子正感受着丰收的喜悦望不到边;你看你看,红军的后人和基层党委书记缅怀先辈们不怕流血牺牲,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
人说,信阳人崇科学,重知识,讲诚信,够朋友;有人预言,生态信阳,一年四季均可看红看绿看蓝天,品山品水品毛尖,在河南未来最吃香。
四天采风,与信阳耳鬓厮磨,相守相知,我深感信阳人值得尊敬、信赖,大可托付、交往。信阳这地方,让人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信阳,我为你点赞!
作者简介:彭友茂 ,《临沂日报》高级编辑,原中国写作学会理事。写稿50年出了两本书:《学会扔香蕉皮》《凭杂文能找到朋友》。部分文章进入《中国杂文年选》,少许篇什获奖。《中国当代杂文家》(北方文艺出版社)、《走近杂文家》(中国文史出版社),对其人生和写作经历作了介绍。
写稿感悟:要丢人,去为文——出名在自己,出丑也在自己。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