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打赢脱贫攻坚战


(上接第一版)

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如今,一场又一场硬仗打下来,真诚淳朴的笑容洋溢在群众脸上,成为脱贫攻坚最好的注脚。

因地制宜,牵紧产业扶贫“牛鼻子”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摘“穷帽”、拔“穷根”,实现长远发展的根本之策。

1月25日早上6时许,王涛便早早起了床。他首先开车来到信阳市大别山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店里从事莲藕交易的工人带回浉河区双井街道,然后再赶到公司生产“糯米藕”。

一土家藕制品加工厂是王涛注册的公司,位于双井街道何寨村。“昔日的双井,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经济效益不高,就是浉河区的‘北大荒’。现在,有了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模式,我们这里也变成交通便利、物产丰饶的‘北大仓’,这里的群众也都跟着脱贫致富了!”双井街道宣传委员余红玲笑着说。

立足特色产业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我市持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全力打造“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模式。

特色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快速发展,股金、租金、薪金“三金”带贫模式更加完善,越来越多的群众搭上产业发展的“快车”。

“特纤饼干,营养又健康……”昨日,记者走进淮滨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农产品展示区,见到淮滨县沐鑫实业有限公司主播艾琳正在进行抖音直播带货。

艾琳的抖音直播间里粉丝纷纷刷屏:“你们的特色农产品我买了好几次,吃着确实感觉不一样!”“我还要买点‘鸡头米’”……

放眼展示区,这里货架上摆放着淮滨县各类特色农副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里的农特产品主要来自全县700多个专业合作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助推全县农产品卖得快、卖得好,增加贫困户收入。”该县商务局工作人员刘庆介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变‘输血’为‘造血’”——这些常挂在扶贫干部嘴上的话,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产业扶贫的重要性。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多彩田园”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941个,累计带动贫困村860个、贫困户9.4万户、贫困人口30.1万人脱贫,覆盖率93.5%。

接续推进,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

“脱贫摘帽”并不意味着没有贫困。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继续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坚持“四个不摘”,扶持促进扶贫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水泥路交错相通,清澈的池塘远近相映,密密的桂花树、松树、香樟树迎风挺立,冬日的商城县上石桥镇堆塘村的华铭生态园别有一番景致。

60多岁的尹文术老人已在生态园里工作了3年多,主要任务是修剪花枝、除草、卫生保洁和水稻管理。“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每月工资2800元,每天中午还管一顿饭。想不到,像我这么大岁数的老头子,还能在家门口轻松挣钱!”尹文术笑呵呵地说。

“生态园目前流转土地1000余亩,通过多种经营模式已带动520户贫困户脱贫。”华铭生态园负责人张克涛说,下一步,将积极探索“文旅融合+乡村振兴”模式,融合农事活动与休闲旅游度假,打造休闲垂钓、旅游观光、节日踏青等服务项目,进一步带动当地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美起来。

把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渠道,将产业资源转化为扶贫资源,将产业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增强“造血”能力,打开贫困户产业增收“无障碍”脱贫通道,架起衔接乡村振兴的“金桥”。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在继续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形成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乔新江坚定地说。

路在脚下,希望在前。880万老区儿女正用实际行动,共同描绘出一幅脱贫致富、共奔小康的美好画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