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笑妍 伍星宇 温扬彬
罗山县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搬迁与脱贫同步,统筹谋划,精准施策,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十三五”期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涉及10个乡镇、20个安置点,集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841户3049人。目前,已通过省、市易地扶贫搬迁全面评估核查,易地扶贫搬迁举措在全市推广,部分主流新闻媒体予以宣传报道。
建立“三个机制”,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该县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定期召开易地搬迁专题会议,推动工作落实。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县搬迁办牵头整合扶贫、住建、国土等部门力量,组建工作专班,注重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督查巡查机制。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县搬迁办和县政府督查室坚持日常监督和集中巡查相结合,快速推进工作落地落细。
坚持“四个并重”,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该县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与明确政策界限并重,广泛听取搬迁群众对易地搬迁安置点房屋建设的意见,结合政策界限和乡土人情,按照豫南民居特色和群众生活习惯设计,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搬迁群众的普遍认可。坚持安置点选址与规划并重。按照安置点靠县城、靠乡镇、靠旅游点、靠园区的“四靠”要求选址,避开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确保搬迁群众住房安全。坚持工程质量与工程进度并重。在加快工程进度的同时,强化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搬迁群众按时入住安全。坚持搬迁入住与拆旧复垦并重。采取“搬迁与拆旧同步实施,拆旧与复垦同步进行,任务与责任同步落实”的三同步工作措施,按期完成拆旧复垦任务。
走好“五条道路”,确保搬迁群众能致富。该县建一个扶贫车间。在每个有条件的安置点都建一个扶贫车间,实现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建一处光伏发电站。在集中安置点建成屋顶光伏发电站,收益用于安置点公益岗位和公益事业。建一个后续发展公司。成立县易地扶贫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安置点屋顶光伏电站6个,总装机容量1568KW,带动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发展一批特色产业。根据安置点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全县建成后续发展就业基地20多个,带动易地搬迁户300多人就业。安置一批公益岗位。全面摸清底数,准确掌握就业意愿,分类施策、因人施策,经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解决一批,扶贫车间解决一批,公益岗位解决一批。全县搬迁群众共安置公益岗位344个。
落实后续扶持措施,确保搬迁群众生活好。该县完善公共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全县20个安置点都达到了“五通六有七化”,即通水、通电、通路、通有线电视、通通信网络,有学校、有公厕、有文化广场、有便民超市、有垃圾中转站、有标准化卫生室,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社区绿化、环境洁化、容貌美化、污水净化、垃圾无害化。加强社区管理服务,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提升自治水平,健全工作机制,为搬迁群众提供心贴心服务。开展就业帮扶,建立劳动力就业台账,摸清劳动力就业状况;开展就业培训,让搬迁户掌握一技之长;开发公益岗位,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实施产业带贫,把安置点产业发展融入全县产业扶贫的大局中统筹谋划,通过发展产业增加搬迁群众收入。2020年,罗山县实施6个后续扶持项目,总投资632万元,进一步增强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