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科教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开展技术指导 助力脱贫攻坚


——记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信阳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彭波

□本报记者 冯康松

现供职于信阳师范学院的副教授彭波,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水稻分子育种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信阳市水稻品质分子育种与应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河南省优秀‘三区’科技人才”“河南省优秀‘博士服务团’成员”“信阳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荣誉称号,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和信阳市“青年科技奖”等20余项奖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5项,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项,公布发明专利3项。

2017年,彭波作为河南省科技特派员,被选派到光山县先锋家庭农场,先后为先锋家庭农场引进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2个,邀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宋世枝、助理研究员李慧龙、宋晓华,以及信阳师范学院博士李金涛、周伟、汪全秀等水稻方面的科技专家,为先锋家庭农场开展水稻栽培管理与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方面的技术培训,先锋家庭农场最终实现了粳稻高产高效优质生产,并使粳稻整个生长周期内病虫草害得到有效防控,取得明显成效。

2018年,因工作需要,彭波被选派到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来到周湾村后,彭波充分结合个人专业优势,采取送技术上门、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和群众提供技术支持,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员、农业科技的传播者、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组建的优质水稻科技服务队前往县区开展水稻育秧、栽培与田间管理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培训、现场观摩会累计20余场次。每年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示范30多个点次,示范面积近万亩。组织优质水稻科技服务队从水稻育秧、抛秧到种子成熟与储藏,全过程现场指导家庭农场主、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部分种粮大户科学种田,新技术在豫南大面积推广应用,增产和价格叠加每亩增收超过300元。育秧与抛秧技术每亩节约人工手插秧用工成本150元,每亩增产100公斤,每亩增收节支超过350元,近5年累计应用面积750万亩,累计增产粮食7.5亿公斤,农民增收节支26亿元。通过创新水稻产业模式,利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使豫南稻虾、稻鳅共作面积近几年迅速扩大,推动了稻田综合利用,提高了稻田生产经济效益,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一举多得,成为豫南农业的一大亮点。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信阳师范学院党委统一安排和精心部署下,彭波和生命科学学院水稻方向科技人员组建了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优质水稻科技服务队,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紧紧围绕豫南优质粳稻生产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不断创新理论,完善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服务“三农”活动,突破了豫南优质粳稻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豫南粳稻生产的重大技术变革,在助力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凝练水稻生产领域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豫南优质粳稻生产的技术及其相关的理论,先后编写《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和《豫南籼改粳生产技术问答》两部专著。围绕豫南粳稻种质资源的挖掘与育种应用,在《植物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学术40余篇。完善抛秧与栽培新技术,使抛秧技术更简洁、更高效、更高产,促进了优质粳稻大面积推广应用。开展环境因子与优质粳稻产量和品质之间关系的原理研究,为粳稻在豫南可持续优质高产提供新策略。

2019年以来,彭波的先进事迹在省科学技术厅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微信公众平台上先后刊发22次之多,其中有4次是作为封面新闻。2020年8月24日至25日,全省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在信阳召开期间,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马刚,副厅长夏培臣,省委组织部、科技厅、财政厅、人社厅、扶贫办等单位及省辖市相关单位负责同志160余人现场观摩了彭波和宋世枝服务的光山县罗陈乡周湾村“水稻优质高效种植科技示范基地”,与会领导和专家对信阳师范学院科技特派员及科技扶贫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其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赞扬。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