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黄久生的工地上有“三多”。技术工人多。黄久生开办农民工夜校,组织大家在工地上传帮带,让大伙儿都吃上技术饭,实现“培训一个、脱贫一家、带动一片”。他带领队伍承建的工程两次问鼎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奖,摘得过国家优质工程奖,还有70多项获得省、市优质工程,被业内誉为“建筑界的铁军”。工资收入多。“咱们的队伍凝聚力强,素质好、本领高,能打硬仗,接到的工程项目多。”信阳一棚户区改造项目负责人纪伟介绍,“去年久生带领的在信阳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年人均工资达到6.8万元。”工地上高龄和残疾农民工多。今年疫情期间,黄久生在工地上原有的110多位高龄和残疾人门卫基础上,新增一批高龄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包吃包住,保证年人均收入不低于3.6万元。目前在潢川县五里棚户区社区改造工地务工的王帮群夫妻就是其中之一。今年51岁的王帮群体弱多病,丈夫身患尿毒症,黄久生主动为他们提供看守仓库和打扫卫生的工作岗位,每月工资各3000元。
多年来,黄久生和流动党支部“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党支部流动到哪儿,为党分忧的事就要做到哪儿。2016年年初,黄久生工地所在的新郑市具茨山两个贫困村的520户村民整体搬迁,他捐资260万元,无偿资助每户5000元,帮助村民发展大棚蔬菜、草莓等产业,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致富。黄久生还投入1800万元,支持流动党员返乡创业成立合作社,建立茶叶、油茶扶贫基地,带动126户贫困户顺利脱贫。多年来,他累计捐款3000余万元改善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坚持24年赡养700余位贫困孤寡老人,资助20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从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到700多位孤寡老人“共同的儿子”,从17岁的农民工到建筑行业的“铁军”,到成长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30多年来,黄久生持之以恒奋斗拼搏,以满腔热情回馈家乡、回报社会,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大爱无疆的赞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