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进而,中国的强大,离不开“三农”的强大。
我曾寻访一个不太偏僻的村庄。从村西走到村东,三十多户人家的村落,除了妇孺老人,几无青壮年在家操持。一路问讯下来,都是长年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有些房屋长年挂锁,一派荒芜颓废的样子。
去年和今年,在春耕农忙时我去田间走访。所到之处,看见在田间忙碌的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调查了解到,田地较多的,插秧花钱请人,犁田和稻麦收割花钱请机械。机械化程度是提高了,但种田的成本增加了,农民的收益下来了。许多农田抛荒,恐怕与这种田亏本有很大关系。
好在多年来,国家对“三农”扶持政策不断提升,精准扶贫又保障了低收入群体由困转好,农业项目逐步改善了农民的出行、饮水、就医条件。
今年五月中旬,我因事回了趟乡村老家。在老家与几位春节返乡,因疫情一直滞留在家的年轻人有过交流。他们的话语里尽是疫情失岗不能回城的焦虑不安。当我问及何不留在农村发展时,他们苦笑道:如果有事干能挣钱,谁愿抛老舍小。想干点事吧,谁教技术,谁给扶持,谁帮资金?这一番对话,真个击中了我长期思考的乡村现实:如果我们的乡村留不住人,没有年轻的人才去支撑,乡村承续发展的希望何在?
中国的乡村,有其自身的根脉延续和文化滋养。只有把继承和扬弃这两篇文章做好,把现代的发展理念与内在的向好愿望有机融合,用相应的产业支柱把外出的人吸引回来,回来之后可以安身立命,这才是中国乡村可以振兴的希望之所在。
好在有了“乡村振兴”,这种全域的、系统的振兴纲要。只要在“谁的乡村,为谁振兴”的层面提升认知,别干忽悠和伤害农民的事情。站在农民的角度,把相应的工作做实做细,我相信经过努力,乡村的振兴与发展,一定会走上健康向前的轨道。
我期盼,看山见水留乡愁,成为现实。我坚信,从山坳里走出的乡村中国,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