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兄弟姐妹6人,赵崇德排行第五,因年龄最近,与三姐尤为要好。次日黎明离开时,他拉着姐姐的手道别,说战斗结束后,一定回来看她。可姐姐再也没等到弟弟回来。
第二次是解放初期,赵崇德的大哥赵开道收到一包东西,从北京寄来的。内有一张烈士证,写有“赵崇德在阳明堡战斗中为国捐躯”的字样,还有一面写着“刘伯承”名字的党旗。这对赵家人来说,是个安慰,“人没回来,可总算得着准信儿了”。
与商城县同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安徽省金寨县,80岁的赵凡明是赵崇德唯一健在的侄子。赵凡明的父亲叫赵开云,是赵崇德的弟弟。1932年,国民党残害红军家属,年幼的赵开云被送到邻近的金寨县汤家汇镇上畈村王湾组,从此再没回去过。
自小流落在外,饱尝亲人阻隔的痛楚,赵凡明总会想起牺牲在外的二爹赵崇德。近年来,年长体弱的赵凡明有桩心愿,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二爹魂归故里。今年端午节,从亲人的来电中得知所盼成真,赵凡明拿出赵氏家谱,对着二爹的名字泣不成声。
魂归大别山:红色基因代代传
夜袭阳明堡赢得酣畅淋漓,可牺牲前仍心系家乡的赵崇德却长眠他乡。
赵崇德的家乡商城县金刚台,位于大别山北麓,当年有8万多名子弟为革命捐躯,著名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唱响全国。作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地质公园的金刚台,已是著名红色旅游景点,游人日众。
家乡人民始终铭记着这位舍生取义、功勋不朽的抗战英烈。2015年8月,商城县政府把城区陶家河畔一条道路命名为“赵崇德大道”,在商城烈士陵园树立起赵崇德的塑像,刻以生平,缅怀英烈。
“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这是去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考察时所说的话。
信阳是革命老区,是无数先烈们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红色教育融入日常,红色文化根植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大别山精神是老区儿女的任务和使命。
历史在匆忙中留下遗憾,对英雄的崇敬之心让遗憾得以弥补。今年2月29日,山西省原平市文史爱好者李占青撰写文章,介绍夜袭阳明堡的战斗经过,讲述赵崇德的牺牲细节。
这篇文章引起商城县有关人员的注意。4月中旬,商城县几位干部群众赶到刘家庄村,接回烈士遗骸。端午节过后,在亲人和当地群众的见证下,牺牲83年的赵崇德魂归大别山,遗骸被安葬在出生地伏山乡七里山村新塘塆组,紧挨着他父母的坟墓。
8月1日,建军节,一块刻有“抗日英雄赵崇德之墓”的石碑立起。遗骸从山西接回后,赵家后人想把烈士安葬在他父母身边,可旁边的这块地是村民赵贵宾的。村干部上门协调,赵贵宾满口答应:“为了群众过上好日子,英雄连命都舍得,俺还能舍不得一块地吗?”他当即决定无偿捐出来。
如今的新塘塆,已与英雄离乡时迥然不同。这个美丽的小村落溪流清澈,茶山绵延,稻田翻绿浪,村民日子甜。
英雄入土那天凌晨,大雨如注,塆里十几户,老少50多口人,一宿没睡,都来了。8月中旬,记者来此采访,78岁的吴忠英老人坐在树下乘凉,望向不远处的赵崇德墓,她嗓门亮堂:“俺们的抗日英雄回家了,塆里人高兴啊!”
今年是抗战胜利75周年,抗日英烈魂归大别山,老区群众感慨万千。商城县伏山乡党委书记李献林说:“英雄回家了,在老区干群中引起强烈反响。我们一定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在红色传承中凝聚力量,奋力实现‘两个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