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康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体育工作,我市老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健身队伍持续发展壮大,场地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如今,在广场、在公园、在河边、在社区,活跃着一大批载歌载舞、老当益壮、精神矍铄的老年健身人群,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昨日,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苏锡凌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介绍了我市老年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畅谈了我市加强老年体育工作的新目标、新举措。
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体育点亮“夕阳红”
“到2018年年底我市(不含固始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到11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5.7%,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且呈现发展速度快,空巢化、失能化、高龄化显著特点。”苏锡凌说,人口老龄化对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苏锡凌说,由于我市城市、乡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主客观原因,有些地方存在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不健全,健身场地设施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与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不相适应。
党和政府高度关注老龄化、关爱老年人。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为我们做好老年体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苏锡凌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市教体局要把老年体育工作作为敬老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孝心工程来抓,努力开创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相统一的老年体育工作新局面。
突出做好“四抓”,老年人健身有“新空间”
6月5日,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加快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工作会,并出台支持政策,对信阳市来说,机遇前所未有。
苏锡凌表示,今年将抓住机遇,突出抓好规划引导、组织网络、场地保障、健身活动四个方面,不断推进我市老年体育工作再上台阶——
抓好规划引导。市县两级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和《三年行动方案》,完善老年体育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和实施方案,统筹考虑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以及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等工作。
抓好组织网络。各县区要深入基层,逐项检查,凡没有建立老年体协组织、活动站点没有配套的,要尽快解决;没有配备专(兼)职人员的,要抓紧时间选配。
抓好场地保障。公共体育场馆等体育场所及设施要为老年人体育锻炼提供便利和优惠,具备条件的要优先向老年人开放;现有的老年人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要加强管理和维护,确保其功能完好、使用安全,确保其不被侵占、破坏。
抓好健身活动。按照“经常自愿、重在参与、就地就近、小型多样、科学文明”的原则,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地组织老年人体育活动,积极开展体育表演展示交流,着力打造具有信阳特色的体育精品和老年体育品牌。
营造良好环境,凝聚体育工作“新合力”
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既需要发挥教育体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进。苏锡凌强调,市、县区体育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部门密切合作、齐抓共管的老年人体育工作体制和充满活力的工作机制,推动老年人体育工作与有关工作融合、互动发展。
与此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等媒介,开辟老年人体育健身专题、专栏,传播“多买健康少买药”“多去运动,少去医院”理念,让社会更加关注、重视、支持老年体育事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老年体育工作中来。
苏锡凌说,老年体育协会是为老年人体育健身提供服务的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的得力助手。各级老年体育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工作机构,加强骨干力量培训,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律规范”的能力,多为老年人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
发展老年人体育事业是功在当代、利在社会的伟大事业。苏锡凌表示,将把老年人体育工作纳入各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体系,加大督办考核力度,为实现“两个更好”奋斗目标做出贡献。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