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吃饭
在人民公社大集体时期,农民们常年被困在那块土地上,一天三上班。早晨,天刚蒙蒙亮,生产队长的哨声就会在村头响起。生产队长很辛苦,一般是村里起得最早的,围绕村子来回转两圈,一边吹哨,一边吆喝着男女社员的分工,谁到哪里干什么,分配得一清二楚。哨音一落,社员们便会按照队长的吩咐,拿着劳动工具,披着晨雾或迎着朝霞,纷纷来到队长指定的地点开始劳作。一般要干上一个小时或一个半小时,大概于八点半左右收工。
收工后,女的回家做饭,男的便分散到各自的小菜园。顿时,村头炊烟四起。男人们在各自的菜园里生龙活虎般地干着各种各样的活计,锄草间苗的、翻土播种的、挑水浇园的、撒药灭虫的,等等,无须任何人督促,自觉自主地干活,干得非常认真、细致、卖力,甚至忘我。
半个小时左右,女人们把饭做好了,村头便响起了“回家吃饭”的声音。有沙哑的,稚嫩的,也有清脆的;有短促的,拖长的,也有不短不长的;有轻柔甜美的、悠扬动听的,更多的是高声大嗓的;女低音、女中音、女高音,还有奶声奶气的童音。所有的声音交织一起,此起彼伏,在村口的上空回荡,宛若动听悦耳的交响曲。有直呼其名的,有叫称谓的,还有什么也不叫的。直呼其名的,一般是老人喊儿子回家吃饭;叫“爸、大、爹”的,是孩子喊父亲回家吃饭;只喊“哎,听到没”,是老婆喊丈夫回家吃饭。奇怪的是,在众多的“哎”或“听到没”的呼喊声中,男人能清晰地分辨出哪个是喊自己的,哪个是喊别人的,从来还没有搞混过。从女人喊丈夫的应答表现中,还可以发现他们在家中的地位和亲密程度。譬如:“哎——回家吃饭啦——”男人听到后,立即应答,“听到了,还有一点活没干完,你们先吃。”这是个听话的乖男人,会心疼女人。有的女人在村口喊了几遍:“哎——听到没——回家吃饭啦——”无人应答,便一边喊,一边向菜园走去,嘴里还唠叨着:“你这个死鬼,肚子还不饿呀!”一直喊到丈夫的身边,和丈夫一起干完活,一起回家吃饭,这是一个贤惠善良的好女人。有的男人听到女人的喊声后,应答得迟缓或简单,一般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男人。有的女人在村口喊了几遍,听不到应答声,就不再喊了,边回边责骂道:“饿死你这个死鬼!”又指使孩子来喊,这是个好发脾气、没有耐心的女人。
随着“回家吃饭”声音的徐徐落下,男人们都会停下手中的活计,扛起工具,高高兴兴地回家吃饭。
“回家吃饭”的声音是甜美的,温暖的,它不仅优美动听,还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爱意。它是我儿时农村的一道优美风景线,其情景常在我眼前浮现,其声音常在我耳边回响。
纳 凉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生活虽然很清苦,但邻里之间很和睦,天天在一起下地干活,吃三顿饭的时候还要聚在一起,好像有着说不完的话。那时候没有通电,更不知道电扇、空调为何物。夏天降温,一靠蒲扇,二靠下池塘洗个凉水澡,更多的是找一处阴凉的地方纳凉。
我家门前有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有一棵大槐树,枝丫密集并向四周伸展,叶子很稠很厚,像一把大伞,既能蔽日,又能遮雨。场地前面有一口池塘,池塘边上有一排垂柳,树身向池塘中央倾斜着,稠密的柳条向下低垂,每到夏天,柳条随风摆动,像婀娜多姿的少女翩翩起舞,也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幕帘。树荫遮满了场地,又有阵阵水风吹来,是人们纳凉的好去处。
每天早晨,奶奶就将场地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家里的椅子全都搬出来。吃饭的时候到了,乡邻们都端着装满饭菜的大海碗,纷纷来到我家门前聚集纳凉。来得早的,就坐在椅子上,来得晚的,有的蹲着,有的扯来一把稻草坐下,有的干脆席地而坐。开始,人们相互品尝着饭菜,看谁家的饭菜味道好,质量高,评论着谁家的媳妇心灵手巧,会做饭。接着便天南海北地热聊起来,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或道听途说的事情,简直就是一场新闻发布会。譬如:谁家盖了新房,多么漂亮;谁家的儿子在部队提干了,当了啥官;谁家的儿子和谁家的女儿定亲了,般配不般配;谁家的婆媳发生争吵了,吵得如何厉害;谁家的老母猪下了多少猪仔,健壮不健壮;谁家买了自行车、缝纫机之类的,大多是些家长里短的琐事。也有稍微有点见识的发布些比较高级的信息,如:新来的县委书记暗访,开除了几位服务态度不好的营业员;公社要在哪里修一条路或挖一条渠;大队要买拖拉机或抽水机。也有发布一些比较玄乎的事情,如:观音菩萨附在谁身上了,可以治百病;哪里的知识青年会武术,一个人可以打过二十多人;谁个种的西瓜长了一百多斤。讲得绘声绘色,其他人听得也很认真。有时候又会围绕生产队的生产问题开展讨论,什么时候该下秧苗了;什么时候该播种了;哪块地该锄草间苗了;哪块地该浇水了;哪块地该施肥灭虫了;哪条渠该维修了,等等,这又像个村民议事会。有时候也会针对那些家庭遭遇不幸或发生不愉快的乡邻进行开导安慰,想方设法地安抚平衡当事人的心理。
孩子们不大喜欢听大人们谈论的东西,便爬到塘边柳树岔上坐下来,边吃饭边把菜甩到塘里,比谁家的油多。有的甩下后,立即泛出一片油珠,有的飘出几珠,有的一珠没有。油珠少的和没有的,便回家找妈妈理论,往往得到的是一句没好气的回答:“谁家的菜油多,你就到谁家去吃。”
夏天的晚上,大槐树下更热闹了。洗完澡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这里释放劳累了一天的疲劳。男人们继续聊白天没有聊完的话题;女人们边洗着一家人换下来的汗衣服,边聊着娘家的事情;老人们边摇着蒲扇,边给孙辈们讲着古老的故事;孩子们有的玩游戏,有的捉萤火虫;少有的文艺青年拉起二胡,或吹起笛子,悠扬的琴声和清脆的笛子声招来了许多前来伴唱的青年男女。琴声、笛子声伴着优美的歌声随风飘去,飘得很远很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