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共性和个性,水,也有。 水有个性?也许有人反问,普天之下,水不都是H2O,还另有秉性吗? 是的!我确信。这里,有请大家随着我的笔来了解一下我的家乡——河南信阳新县的水,有什么样的秉性。 先说家乡这里的水给我个人的影响吧。 我有风湿。风湿者,归因起来,水所“赐”也。小时候,住在农村乡下,山里的潮气大,我的房子又紧贴山脚,更潮,潮来潮去,潮入肉了,入骨了,这便有了骨子里的寒湿。小时身体天天向上,那寒湿还奈何我不得,到如今,我有些奈何它不得。 一开始提笔就数落家乡水的“不是”,是不是显得我不念乡情呢?打住!我再往“是”的方向美言吧!在“是”的方向上,我有清楚的甜蜜回忆。 也是小时候,盛夏,打开水缸盖,舀一瓢水——那水可是从村里老井挑来的井水——往小嘴里倾倒,咕咕噜噜,那个甜呀!真应了许多年后某个矿泉水品牌的广告词:“……,有点甜。”这点甜,是甘甜。再细细品味,除了甘甜外,还有一股冷飕飕凉悠悠的感觉,沿着水流从上而下,荡气回肠,清爽绵长。 即使是盛夏,这透骨凉也会让人吃不消的。上游的水库放水,要过河,挽起裤脚,寻到浅水处,蹚水,脚一入水,像碰到火一样,脚会起条件反射的——水,浸骨的凉,我不得不快速提起脚来,左脚提右脚入水,右脚提左脚入水,如此快速左右左。如果这时你在岸上,你会看到有趣的独特现象:一群小孩在河里小跑着、小跳着,很“欢快”地起舞,嘴巴连声“嘘嘘”,像“欢叫”一般,向河对岸冲去。那时我小,同伴也小,如今想来,在记忆里,这蹚水过河可算我家乡、我少年的一道独特风景吧。 带着山的威风,还加上水固有的共性,这透骨冷的水,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那便是,这里的水,火一样烈。 火一样烈的水,更多的是贡献,这贡献在于,给我们这里的人灌注了一种内在的刚性。 前些时候,我回老家新县,走进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新县城内),步入革命烈士纪念堂,细细追慕烈士们的精神。感受感慨,难以尽言,这里,我只提两个女子,两名女烈士。 第一个女子,叫肖国清,河南新县箭厂河乡肖家湾人。童子团、青年团到加入党组织,一心革命。1933年9月不幸被捕,敌人对她严刑拷打,用压杠压,火香烧,火钳烙,甚至拔光头发,剥去头皮。宁死不屈的她,最后被活埋于箭厂河边西侧山洼里,死时年仅16。 肖国清是刘胡兰式的女子,另一个女子,名叫晏春山,是狼牙山五壮士式的。 晏春山,河南新县郭家河乡潘湾人。1927年加入共产党,1935年被捕,敌人逼她领路去找游击队,她把敌人引向他方,远离游击队,到达鸡公寨大花台崖顶时,她纵身跳崖,身后传来绝响:“……红军游击队就在这崖下边,跟我一起去找吧!”时年42岁。 两个女子身上的刚烈,令人柔肠寸断。我记得,当时,烈士纪念堂内就我一个人,我缓步慢行,无声无息中,默默任由心潮澎湃…… 我们这里也产茶,茶亦甚好。我们这里的人都说,我们这里的茶,只有用我们这里的水来泡,才出味,才妙! 从前,我也纳闷,我们这里的水为什么具有火一样的烈性,现在我明白了,原来,这里的水,一直在山的怀抱之中,也就是说,一直被山熏陶着、一直被山酝酿着,于是,这里的每一滴水,都有了山的气魄。 这里的大山,多以坚石硬石为骨,树木丛丛,也难尽掩其形。而这里的大山小山,组合而成的山脉,就是大别山。 大别山,横跨鄂豫晥,连绵千余公里,分开了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也分开了吴、楚两地,大别山,“此山之大,别于天下。” 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别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是红军的发源地之一,其中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三百多位开国将军,就是从鄂豫皖这片大别山走出去的。 春日回故乡,我在新县的河边独行漫步,望春水如镜,微风起波,不由暗暗自语:此水之烈,甚于山火……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