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生活专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徐振辉:行稳致远践行劳动精神


□本报记者 张 勇

金色麦浪像起伏的海水向前涌动,归燕似精灵在淮河边翻飞。春夏交汇的息县坡,生机勃勃,勤劳的人们正忙着用汗水浇灌幸福的生活。

“因为是做食品行业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工业园区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办理了绿色通行证,向附近城乡及周边县区超市配送家庭必需的食品,尽力满足居家隔离群众的生活需求。”昨日,记者在息县工业园区采访时,该园区天盛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振辉对记者说。

从农村走出来的徐振辉,一直坚信劳动能改变生活。由于家里穷,他18岁时就到郑州、天津等地学习制冷技术,不到两年时间就掌握了建冷库的本领。学成归来后,他在息县县城建起了自己的冷库,做起了冷饮批发生意,日渐成为县域冷饮经营行业的佼佼者。

2010年,徐振辉的企业被招商入驻息县工业园区,并成立息县天盛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速冻食品生产销售、畜禽产品、预包装食品销售、豆制品生产销售等事关保障人民群众“饭碗”的民生产业。

“作为民营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责任。在用工方面,我坚持优先考虑城镇失业和农村留守人员。同时,因为我妻子是残疾人,所以,对于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我尽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难题,并且工资待遇如正常人一样。”徐振辉说。

靠诚信经营,践行劳动精神,2013年,徐振辉荣获信阳市“五一劳动奖章”。坚守着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公司成立至今10年,从没有停产过。

今年,受疫情影响,该企业营销量同比减少1/3。“相比其他行业,我们虽然也受到很大的损失,但一直没有停产,工人的工资还能正常发放。”徐振辉说。

记者在该公司看到,前来拉货的外地车辆较往年有所减少,车间生产食品的工人也不是很忙碌。“现在我们用工只有30人左右,基本上是返乡务工人员和当地的农民工。受疫情影响,一些常年在外地打工的人员无法外出,只能转岗在家乡就业,所以,现在招工较以往更容易。”徐振辉介绍。

虽然不愁用工,但由于市场需求较少,无法扩大生产,也就无法安排更多的失业人员就业,这是徐振辉比较困惑的事。“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生产,所招的工人多是长期工。目前,企业经营状况不是很好,且用工成本比较高,给企业带来不小的压力。下一步,我们将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新经营思路,为稳生产保就业惠民生和县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徐振辉说。

“俗话说,船大好渡海,船小好掉头。在大灾面前,作为民营企业,不管是‘大船’还是‘小船’,都应该有家国情怀,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相信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战胜困难,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那一天。”徐振辉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