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百花园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盏清茶慰平生


熊 涛

平素喜爱喝茶。

没有造访正宗的茶馆,也没有喝过正规的工夫茶。不过,倒也无妨。身处陋室,在闲暇之余,身心疲惫之时,习惯于泡上一盏清茶,独自静坐。

关上房门,关闭手机,默默地看着茶条在澄澈的开水中舒展、浮动,看那发散清香的茶气缓缓飘飞,让时光慢慢流淌。轻呷一口淡绿的茶汤,一种自然质朴的味道从喉咙沁入心脾,神清气爽,杂乱的思绪渐渐平息,忐忑不安的心悄悄随之释然。

说到茶的物质特性,首推当属提神、降火。一盏茶可以让你精神振作,保持精神不怠,进而神闲气定,身心悠然。

唐代诗人卢仝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杜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茶苦而寒,阴中之阳,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提神降火”当然可理解为实实在在的物理性质,也可理解为一种“精神”趋向:一种“中正”,一种“平和”,一种“静笃”,让人回归一种健康状态。

佛家“四谛”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家认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总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

茶性也苦,与佛理“四谛”有着或实或虚,或多或少的关联。茶的苦后回甘,让佛家可以产生联想,在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愈来愈多的共通之处,帮助习佛之人在品茶时,品味人生,参破“苦”的真谛。

其实在中国,道家的影响似乎大于佛家。道家崇尚自然,反对“多欲”,《黄帝内经》多次告诫人们,“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茶的清苦中有香甜,香甜中有清苦,正如道家主张的一样,寒来暑往,花开花落,苦中有乐,乐中有苦,自然而然,这本体上就是人生的本真,人生的况味即是如此。

国人喜爱喝茶,普通百姓“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雅士“琴棋书画诗酒花茶”。茶为国饮,是否渊源于此?

茶的品类很多。按照发酵状态,大体可分为绿茶、红茶和白茶。绿茶未发酵,红茶发酵,白茶微酵。还是喜爱绿茶,气味清新柔和,像中国十大名茶信阳毛尖就很好。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朋友,请喝一盏清茶吧。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