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打稻场是我心目中不可忘却的儿时欢乐园。 打稻场,也是打麦场,晒谷场,承载着过去我们丰收的喜悦,也荡漾着我们的童年、少年时代诸多快乐和梦想。 那时,打稻场是乡亲们心目中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也是每个生产队里一个热闹的好去处。收割季节的忙碌自不必多说;平时生产队里开会,打稻场就变成了一个露天会场;有时谁家遇到红白喜事,家中摆不下,往往就在打稻场上增加几桌酒席,乡亲们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觥筹交错,毫无规矩的羁绊,充满了一派浓酽的乡情。当然,最热闹莫过于公社放映队来上映露天电影。也选择在打稻场上进行。那份热闹,那份喜庆,甚至超过了乡村过大年。 对乡亲们而言,露天电影可是过去最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一年之中,往往只有偶尔的机会,才能欣赏到露天电影。电影银幕通常临时搭建在打稻场的尽头,两条木杆,一块大的白色幕布,一台放映机加一台小型汽油发电机就构成了电影的所有元素。 电影尚未开始,偌大的打稻场上已经挤满了人,还有远道赶来的邻队乡亲,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期盼。电影一播放,人们一下子就开始安静下来,全都屏声息气,全神贯注盯着银幕。随着剧情的发展,全场就会不时地发出一阵情不自禁的唏嘘。电影散场时,人们很快一哄而散,手电筒的光线四处乱射,人影在黑暗中往各个方向蜿蜒游动,一会儿,打稻场上便变得空无一人。 到了盛夏,打稻场上便成了人们晾晒粮食的天然场所。而摊晒粮食则是每个生产队中不可短缺的一件大事。待每年麦子、稻谷收成后,都要充分晒干后入仓盖印保管。中午时分,待打稻场上的露水渍完全蒸发后,女人们便从仓库里拿出扫帚,开始清扫场上的灰尘。男人们便挑来稻谷,倒在干净的打稻场上。女人们拿着带耙齿的木耙,把稻谷一层层均匀地推在晒稻场上。渐渐地,打稻场上变成了黄澄澄的一片。于是被占领了游戏阵地的孩子们开始不甘寂寞,在打稻场上转悠,乘大人们不注意时,偷偷地拿起木耙,模仿着大人的样子,在地上一推一拉。 当然,在我们这些乡村孩子的眼里,打稻场就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乐园。只要打稻场不晒粮食,每天放学后,我们就会陆续从家里出来,汇聚到打稻场上玩耍,跳绳、老鹰捉小鸡、打陀螺、推铁圈等都是我们喜欢的游戏。直到傍晚时分,父母亲叫唤多次,我们才会极不情愿地回去。
夏天的晚上,打稻场又成了人们乘凉场地。晚饭后,大人们各自带着凳子、椅子,手拿一把蒲扇,从家里出来,我们则尾随其后,不约而同直奔大稻场纳凉。稻场上,大人们开始三三两两围在一块,一边揺着扇子,一边拉家常聊天。我们则依偎在大人身旁,听他们讲故事。刚开始,我们还能安静地听,可是,一会儿便会感到腻烦起来,起身在稻场跑来跑去,互相嬉闹追逐着。明亮的月光下,我们数着星星,抓着萤火虫,捉迷藏……乐此不疲,直到最后累了熟睡在大人身旁。 时过境迁,如今,打稻场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些乡村打稻场被种上了庄稼,种上了林木,或建起了养殖场,或长期荒芜,杂草丛生,使人不免百感交集。那些充满乡村气息的打稻场只能在记忆中寻觅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