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做何种工作,或经时济世,或默默无闻;做事或大或小;地位或尊或卑,都曾有过自己的梦想,有过促使自己梦想实现的动力。动力有大有小,有虚有实,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一件事,有的是一个小小的欲望,有的是远大目标和抱负。而我的最初动力则是能吃上一盘韭菜煎鸡蛋。
小时候家里贫穷,物资匮乏,韭菜煎鸡蛋是上等菜肴,只有尊贵的客人来了才能吃上它,家里人只有在清明节那天才能吃上一盘。据村里老人讲,清明节吃了韭菜煎鸡蛋,小孩能长出好头发,成年人这一年不会生病。说韭菜煎鸡蛋珍贵,不是因为它稀罕,也不是因为做工复杂,而是因为鸡蛋。在那个年代,农村人养鸡下蛋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一般舍不得吃。因为它是小孩上学的学杂费,是家里的油盐酱醋茶,是成年人口中的香烟,是全家人过年要添加的新衣服……说它是上等菜肴,一点也不夸张,因为它色美味佳。清明前后,韭菜鲜嫩清脆,割来一把,将其洗净切碎,把鸡蛋打开拌匀,将锅烧热,浇上油,倒入切碎的韭菜,撒点盐,炒几下摊开,再倒入拌匀的鸡蛋,轻轻地摊开,让鸡蛋和韭菜融为一体。小火煎一会儿,翻面,再小火煎,鸡蛋渐渐地呈出金黄,韭菜依然鲜嫩翠绿,绿托金黄,黄中透绿,黄绿相间,煞是好看。韭菜的淡辣清甜与鸡蛋的清香交织一起,味道十分鲜美,令人垂涎。
有一年天旱,大队派来了抽水机来我们小队抽水抗旱。抽水师傅轮流派饭。有一天轮到我家,奶奶就到菜园里割了一把鲜嫩的韭菜,从鸡窝里拿出几个还带有母鸡体温的鸡蛋,做了一盘香喷喷的韭菜煎鸡蛋,还有一盘小白菜炕豆腐,再加一碗白米饭。奶奶将其装进提篮,用毛巾盖好,让我给师傅送去。我饥肠辘辘,提着竹篮,顶着烈日,向河边走去。走着走着,一股香气袭来,我忍不住地揭开毛巾看了看,黄白绿三色耀眼,香气扑鼻,十分诱人,真想偷偷地吃上几口。我压抑着强烈的欲望,一路小跑,送到抽水的地方。师傅接过竹篮,掀开毛巾,狼吞虎咽般地吃将起来。他吃得那样投入,那样津津有味,我在一旁忍不住流下了几滴口水。不一会儿,篮子里只剩下精光的碗盘。
回到家里,我跟奶奶说:“当个抽水师傅真好,不干农活,还吃好的。”奶奶说:“人家有本事,该享福。”我说“我也要学开抽水机。”奶奶说:“人家是在外地上学学会的,你要好好上学,能考到外地学校读书,就能回到大队开抽水机。”于是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好好上学,就能学会开机器,就能吃上韭菜煎鸡蛋。
也许,这就是动力吧。从此,我爱上了上学,爱上了读书。在上学的路上风雨无阻,从未迟到、请假、早退,更无旷课。无论酷夏严冬,蚊虫叮咬,寒气袭人,我都坚持挑灯夜读。每当我疲倦、困顿或迷茫时,就有一阵香气飘来,令我想起了那盘色香诱人的韭菜煎鸡蛋。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明白了许多道理,更懂得了学习的重大意义,但那种清脆淡辣香甜的味道总会时不时地袭扰着我的味觉,诱我前行。由于自己的主动、努力和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顺利地考上了初中、高中。尤其是高中阶段,正赶上所谓的“教育黑线回潮”,在全县的统考中,曾多次榜上有名。眼看着离大学的校门越来越近了,离吃韭菜煎鸡蛋的日子不远了,高考被突然叫停。我只好背着行囊悻悻地回乡务农了。在回乡务农的几年里,我始终抱有一个朴素的想法,相信组织,相信政策,相信乡村干部和贫下中农们,只要我踏实肯干,表现积极,他们会推荐我上大学的。于是,我白天坚持干好农活,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做一道或两道数学、理化题,或写一篇学习时事政治的心得体会。自己的课本题做完了,又借来同村老三届的课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懈怠。奶奶看我晒黑了,累廋了,就会做上一盘韭菜煎鸡蛋犒劳我,我美在口里,暖在心里,无限的力量也蕴藏在美好的希冀里。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恢复高考,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很幸运,我被录取了,如愿地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参加工作后,我走过很多地方,也去过几个国家。既品尝过南北风味,也吃过西餐美食。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玉食八珍,都不如奶奶做的韭菜煎鸡蛋的味道。因为它是我儿时的美好记忆,也是我人生起步的一个小小动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