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小松
农历庚子新年前夕,受邀参加了电影《她在丛中笑》剧本研讨会。与会期间,重温李芳老师英雄事迹,我又增加了几多感慨,以她为主人公的电影立项给了我几许感悟,对这部处于酝酿阶段影片的了解给了我些许思考。
一、英雄李芳激发了文艺创作之潮
如果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最美丽?我会告诉他,启迪心智、以爱育人的人最美丽。如果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永远美丽?我会告诉他,用生命浇灌花朵,用大爱润化人间的人永远美丽。如果还有人追问,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有!她不仅永远美丽,而且美丽的她永远活在家乡人民的心中。
电影《她在丛中笑》的人物原型——李芳老师,生前系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二(3)班语文老师。2018年6月,她为抢救学生不幸遇难。李芳老师牺牲后,她的事迹被各大媒体报道,网络祭奠文章超过8万篇,多篇报道阅读量超过千万人次。千百万与李芳老师从未谋面、素不相识的人们怀着惋惜追忆她,怀着崇敬学习她,用各种形式纪念她、歌颂她。一次次英雄事迹座谈会、报告会在全国各地举行;一场场纪念歌咏比赛、主题音乐会在教育系统内外举办;一部部广播剧、舞台剧、曲艺作品、音画多媒体剧以最快的时间立上舞台。抛开数以千计的非文艺形式的纪念活动不计,面对如潮似海的讴歌英雄李芳的各门类文艺作品,冷静思考,也会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缺憾。譬如没有一部河南或是信阳的地方戏曲剧种——豫剧或者花鼓戏作品问世,没有一部影视剧投拍,没有一部纪录片面世……一批李芳家乡的有识之士注意到这些缺憾,他们怀着讴歌李芳事迹、弘扬英雄精神的艺术理想,以锲而不舍的毅力、精诚至上的感召和精卫填海的干劲,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获授权,编剧本,建团队,聚资源,做方案,在各项条件具备之际,于2020年元月在信阳举办了电影《她在丛中笑》剧本研讨会暨项目启动仪式。追求真善美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价值。文学和文艺作品的主人公与表现对象是人,要影响的也是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寻找和抒写身边的最美人物,善于发现和捕捉他们生活中那些美好感人的点点滴滴,善于提炼和加工现实生活的生动素材,将他们的奋斗人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恨生死艺术化地表现出来,为世人弘美德,为后人树榜样!因此,将李芳老师这个英雄人物立上舞台、搬上荧幕,有着超乎寻常的艺术价值、社会功效和现实意义。
二、英雄李芳立起了电影作品之美
从艺术研究视角透析电影剧本《她在丛中笑》这部作品的出炉,可以概括三个“立得住”。
第一个立得住的是原型人物选得准。李芳,一个中国女性常用的名字,一颗曾经49个春秋无人知晓的山乡芳草。李芳老师,一位从业29年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可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一位普普通通的山村教师,一位侠肝义胆的柔弱女性,她的身上承载了太多太多,忠诚和奉献,贤妻良母和良师益友,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平静似水与惊天壮举,生如六月映山红、死若巍巍大别山……举不胜举、挂一漏万。
第二个立得住的是影片紧扣社会情绪热点,选得妙。故事取材普通人,用普通人在生死一刹那的抉择,为大众诠释了什么是人民教师,什么是时代风尚,什么是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
众所周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由于偏重于物质文明的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与反哺作用,整个社会弥漫着浓厚的拜金主义思想,人们把有没有钱,能挣多少钱,能不能挣大钱,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大小、社会地位高低的尺度,金钱俨然成为度量人的价值的标尺。于是乎,有钱就是人上人,许多人把获利当作人生的终极目的和生活行为的主导动机,甚至是唯一动力。乐于助人等同于“脑残”,无私奉献被看成“傻瓜”,更有良知泯灭者以发明创造损人获利的“窍门”为生,他们或利用路人的同情心与善良玩欺诈,或设计“碰瓷儿”事件讹诈当事人,搞得人人自危。久而久之,社会公德沦落到“路沟”里,身边老人跌倒无人敢扶,儿童死于交通事故无人报案,种种极端事例,每次都会在神州大地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网民的大讨论,扶不扶老人、帮不帮路人、助不助身边人,这些基本的公序良俗俨然成为大众争论相持不下的道德难题,成为我们心底永远不能抹去伤痛的公众事件、道德伤疤。
李芳这位平凡柔弱的乡村小学教师,在决定生死的瞬间,在没有毫秒时间反应的情况下,她下意识地一推一挡,把生的机会给了孩子,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为这道看似无解的道德难题做了一次震撼人心的行动解答。行动胜于雄辩。事实胜于雄辩。李芳老师千钧一发之际的一推一挡,个人生死只在一瞬间的惊心动魄,与亲友对她“天生胆小”“美丽柔弱”的评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29年乡村执教的平静人生轨迹与两秒之间顶天立地英雄壮举的巨大反差,与她本人一样具有非同寻常的戏剧性。
同时,影片叙事也拟采用双线对比的手法,把视角聚焦到两条故事线上。一条是20世纪80年代李芳在信阳师范读书求学,一条是李芳在董家河乡村小学任教。影片编创者摒弃主旋律作品英模人物塑造常见的“高大上”套路,聚焦“小人物”的平静生活,平凡人生,将主人公在两个时空中的理想、事业、感情和对生活意义的理解,通过几组有对比、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具体情节链条予以集中展现,使观众能在李芳身上,清晰地看到自己与英雄之间,其实并不远,她就是千千万万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没有那么高不可攀,从而见贤思齐,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使观众真实地感受到李芳老师是那么的亲切自然,让牺牲的英模人物走下神坛,回归人间,让观众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与英雄人物面对面、心相通、零距离。使李芳的人物形象在真实、丰富、立体中更显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第三个立得住的是有一支有梦想精神的团队,善作为,有担当。一项事业能否成功,起点只是一个想法,一个梦想,而关键节点在于能否以共同的目标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挚友,组成一个干事的团队,找齐所需的各种社会资源。以此关照影片的首发团队,目标一致,人才济济,且均有成功作品,足以成事。出品方河南结网文化传媒,尤其是总编剧尹晓亮同志长期从事统战与党群工作,李芳老师牺牲后,他立志一定要把李芳老师的事迹与精神用电影故事片这种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艺作品形式表现好,传播好,让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持之以恒利用业余时间深入李芳老师工作生活的地方采访调研,总结出李芳老师平凡人生与英雄事迹的精神内涵,即“不忘初心、忠诚于党的政治品格;扎根基层、奉献山村的务实作风;教书育人、爱生如子的职业操守;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质”。他的不懈努力不仅赢得了李芳家属的情感认同,得到了李芳家属的创作授权,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与热心人士的广泛支持。
三、英雄李芳与家乡信阳珠联璧合的艺术同构之美
电影是镜头的语言,视觉的艺术。李芳是生于信阳、长于信阳、执教家乡董家河的小学教师,是为抢救信阳儿童牺牲在家乡的当代英雄。要塑造好这位大别山英雄女儿的艺术形象,把她49岁的平常人生、扎根山乡教育29年的平静生活、顶天立地一瞬间的英雄壮举表现好,必须深深根植于她的家乡——信阳市及董家河镇的风土人情之中,去捕捉创作灵感与艺术素材,必须汲取大别山绿水青山的自然气象和鄂豫皖边区红土地的革命气质为之所用,使作品流溢出与众不同的生活气息、田园风情与艺术风采。优秀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其不可比拟与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淮河源出桐柏山,在信阳境内形成淮河干流,使信阳成为中国南北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交合地带。地处北国江南、江南北国的信阳,其独具魅力的特殊地域文化为本片的拍摄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取景视角,也为影片成为一部新时代的文艺精品提供了充沛的“营养基”。这些营养成分如果采集运用得当,会为影片成为当代文艺精品提供最佳背书。试想,当中原与江淮两种质地迥异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文在影片中水乳交融,完美一体,本身就是一幅丽景天成的风情画卷。愚以为可以在影片的视觉画面中,着重表现三个维度的信阳,即山山水水、绿水青山的自然风貌,以茶会友、热情好客的人文风尚,雕蚶镂蛤、满桌佳肴的饮食风俗。以此为底色,铺基调,一定能使影片立得住,让李芳老师的故事传得快、扬得远、留得住。
四、英雄大爱升华了中华师德的崇高之美
常见的电影故事片,一般时长在90分钟至150分钟左右,即使时长不受这个常规限制,在有限时长的影视艺术作品里也不可能把某个原型人物的一生面面俱到地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的编导在影视创作中对原型人物的生活细节进行筛选萃取,有取有舍,精致化艺术化地呈现给观众。49岁的生命年轮,29年的执教生涯,李芳老师身上肯定发生过太多太多的感人生活情节需要借助镜头语言予以重现、再现。然而,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们必须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有所聚焦,有所取舍。那么,镜头的聚焦点儿应该在哪儿呢?笔者认为最佳的视角是截取她平凡生活的真实细节,那些润物无声、默默无语、令人感动的真实情景,那些饱含挚爱、字字珠玑、令人难忘的真实交流,那些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令人动容的真实瞬间。因为李芳老师人生最显著的个人特质就是“四爱一体,大爱无言”。
她爱美,爱家乡,爱教育,爱学生。集四爱于一身,自然天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身为女性,职为教师,李芳总是那么爱美。她生前定格在朋友圈里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一束美丽的鲜花,那是女儿送给她的生日礼物。爱美、用爱育人创造美是她的天性与使命。29年来她以自己的爱美之心与美丽言行,润泽了一茬又一茬董家河的山里娃,使他们受益终生。
1986年,李芳考入信阳师范,从学生时代的全班合影中,一眼就能认出衣装整洁、文静俊秀、形神美丽的她。从教之后,身正为范的李芳更是注重仪表言行,而且她的脸上始终绽放着温暖、纯净的笑容。她从里到外透亮的美丽足以感染身边所有的人。据学生追忆,爱美的李芳老师喜欢穿高跟鞋,但她每次中午到教室都会换一双软底鞋,班里的孩子们虽然幼稚,都明白李老师是怕影响大家休息。李芳老师这看似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她爱美、更爱孩子的大爱之心。在李芳任教的小学,留守儿童和寄宿生比较多。李芳的手机里存了很多家长的电话。接通电话,她是爱的桥梁;放下电话,她就成了孩子们的临时妈妈。倾心育人,爱生如子。在李芳的日常生活里,这样令人感动的场景太多太多。这一切都源于英雄心中有大爱,爱从何来?爱家乡,爱教育,爱孩子无疑是支撑她默默无言、扎根山乡、甘于奉献29年日复一日重复平常生活的精神支柱。毫不夸张地说,最爱孩子,正是李芳老师以柔弱之躯力鼎千斤失事三轮车冲撞却毫不畏惧的胆魄,她不愧是大别山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无愧为新时代教育战线上扎根基层工作的光辉楷模。
从20岁选择当一名乡村教师开始,直至牺牲,李芳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29年来,从最偏远的董家河乡黄龙寺小学到谢畈小学、乡中心小学、再到绿之风希望小学,她始终没有离开过董家河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没有离开过家乡山村小学的讲台,她把满腔的爱都倾注在了家乡的孩子们身上。如果不是那辆野蛮超载三轮车造成的让人心碎的这次意外,我们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她的名字,不会知道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有一位名叫李芳的山村女教师。难道她不衷情与丈夫、女儿生活在一起,享受家庭的温馨吗?难道她不喜欢生活在市区,享受都市的繁华与便捷吗?难道她不愿意换份轻松的工作,享受事少待遇高的舒适吗?都不是,很多人都劝她调回城里,可她真的离不开家乡董家河,因为她放不下山村里的孩子!
“爱能使普通的灵魂伟大。”对于李芳而言,爱美、爱家乡、爱教育、爱学生是不分彼此完全一致的,是不需要自我表白和他人赞誉的。直至她用生命完成“最后一课”,她的芳名和大爱无言的事迹经媒体广泛报道才为世人所知。英雄虽去,美丽永恒!李芳老师在生死一瞬间的选择与壮举,决定了她的名字与事迹必须载入史册,决定了她平凡的职业与平静的生活从此熠熠生辉,决定了她作为深扎基层以爱育人的楷模成为新时代中华英雄群像中最美丽的人民教师。
英雄李芳,永远美丽!
(作者系河南省艺术档案中心副主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