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周末,应朋友邀请,加入了开赴邻省重走红军路、寻访新四军遗迹之旅。
有些快乐,来自一个细小的情节;有些收获,来自不经意的播种。付出了,一定会有回报;流汗了,一定会有收成;用心了,一定会得到回应。有些事情,因为兴趣而去做了,在当时看不出它的好处,而若干年后,却显现出它的意义。
同行者的话题观点一致,就像敬业的党史工作者廖主任,几十年来不停地挖掘一些身边重大或者细小的红色史实;就像我,十年前创作拍摄关于红军女战士的电影。这些在当时似乎不合时宜的行为,却因为喜欢和兴趣,做了。虽冷落沉睡了许久,如今突然变得有价值和用途起来。
五年前,我应邀考察四望山,虽然一半是游山玩水,可还是了解了这座山对于新四军五师诞生的摇篮般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这座山对于信阳抗战史的地位,对于影视创作的价值。五年后,我偶然参加新四军研究会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因为很快地创作出了关于新四军五师与四望山的长篇散文诗而受到青睐,继而被委以重任。
再次与浉河区的朋友一道驱车同行,来到车云山——我的电影《草木之恋》“主人公”,荣获巴拿马金奖的信阳毛尖原产地。车子暂停,上来两位茶农是老板也是村干部夫妇。他们负责联络及带路。行至车云山顶,我被告知这是豫鄂两省的分水岭。岭东是河南车云山,岭西是湖北车云山。岭东岭西皆为茶园,由于日照不同,岭西茶略为逊色。岭东茶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信阳毛尖。而岭西茶,干脆就叫车云山茶。
刚过分水岭,赫然发现被劈开的山峰与大量的石头。随县正在向信阳新修高规格公路,还有大桥。
什么情况?把信阳当目的地了?原来随县离信阳比离随州市更近,他们的车云山茶更愿意出现在豫南茶叶市场,与信阳毛尖一起亮相。这有点像我们近武汉而远郑州,曾经的汉正街批发市场拥挤着豫南商人一样。
说话间来到首个目的地,淮河支流游河的源头三道河,这里是红二十五军途径地,并在这里左拐向北而上。我们沿河而行,找到了从黄龙寺的来路,与小河南岸的小路形成“羊叉”形状。当地百姓告知,那个深夜的行军,红二十五军没有走村庄,而是沿着对岸小路悄无声息地向东行进。我的眼前当下就浮现出那样一支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年轻队伍。其中更多的正处于少年时期,记得在一张红二十五军的合影照片上,有三分之二的小红军穿着明显大了一号,却非常“豪华”,应该是缴获的军服,端着肩上的流苏,稚气可爱又老成持重的样子。可就是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把少帅张学良的队伍打得十分狼狈。要说什么是少年英豪,用在红军身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当年红二十五军的行军路,如今成了红色旅游线路。这应该是他们没想到的。而当下的乡村文化,随着乡村振兴而蓬勃兴起。
记得一次到浉河区,十三里桥一位乡文化站女站长,对一座近乎微不足道的小桥的解说深深地打动了我。打动我的,不是讲解的内容,而是那样一种敬业的态度。这种敬业,在她的每一个手势,每一句音调当中得到诠释。这些,陡然间唤醒了我的初心,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那样如数家珍地向客人介绍着身边的一山一水、一人一事。我当时就有拥抱她的冲动,拥抱和她一样可爱的基层干部。敬业有爱,多么珍贵的品质。
这次在观音寺村,很意外的,我们拿到了制作很有档次的乡村旅游指南。
草堂乡文化站长带我们来到一个明末古镇——柯家寨。这是一位门前有上马石的将军头领建成的古寨,为防匪患周围有石寨墙,墙外还有护寨河。不仅上百户户户相通,还设有出逃的小门,据说后山顶上还有生活设施。整个寨子东边建筑档次高而西边档次低,东边雕梁画栋青砖瓦房,无疑是主人居所;西边是土坯房,应该是雇工下人居所。可见,一个寨子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缩影。
据介绍,新四军五师曾在此落脚,我们看到师长李先念的办公旧址,不是最高档次的豪宅,而是一个粗砖简易门楼之所,感觉应该是管家居所。人们七嘴八舌地分析这种选择的原因。有人说,是隐蔽保密的需要;有人说,是体现无产阶级本色;有人说,是官兵一致,不搞特殊化;还有的说,为了不扰民。无论什么原因,这段历史无疑为这个山寨增加了分量与话题。
对照旅游画册,我们还选了另一个红色景点石家湾,这里也曾是新四军司令部办公地,以及中共豫南地委,信应随中心县委旧址等,保存还算完好。拍了一些照片保存下来,也许在将来,会变得珍贵。记得五年前在四望山拍的新四军五师原址,提供给湖北的新四军研究学者张军教授,他称正是即将出版的专著中需要的插图呢。也许,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现在的旧址已几近损毁,不似五年前那般完好了,这时就体现了拍照留存的好处,对于历史遗迹,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