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11月初,光山县文殊乡诚信实业开发有限公司的3500亩油茶园里,雪白的油茶花开得正旺。一场踏秋采风活动如期而至,花海里,游客们或表演起喜爱的旗袍舞,或拿起手机与油茶花合影“争艳”。
“我们想打造集特色农业、农事体验、旅游观光、生态康养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诚信实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勇说,“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如今,油茶园所在的区域已成了3A级景区,游客们玩得尽兴,还在网上留下赞美诗句:秋去油茶小可爱,香雪如云映日来。天地精华成新景,民摘金果笑开怀。
实际上,油茶本身就是生态树种,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能力较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正是信阳发展油茶产业的期盼。地处大别山腹地的新县体会尤深,20世纪某段时间,生活贫困的新县群众“靠山吃山”,盯着几亩山场,过度砍伐,陷入“越破坏、越贫穷”怪圈。
生态恶化让新县痛定思痛。“‘靠山’不能仅仅‘吃山’,还要‘养山’‘护山’。”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说,“只有把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协调发展。”
拥有188万亩山场的新县,发展油茶产业条件得天独厚。10余年间,新县油茶林发展到30万亩,形成了集种苗、基地、加工、科技、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油茶产业体系,年产值达5.6亿元,摆脱了“越破坏、越贫穷”的怪圈。
攻坚克难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年栽植,百年受益”的油茶树,稳定收获期长80年以上,油茶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但在有近90万亩油茶林的信阳,产业发展并非一片坦途。
“管理经营粗放,产量低而不稳;产业链条不长,综合利用率低;投入周期较长,发展资金短缺;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市场销售不畅。”信阳市市长尚朝阳总结了当地油茶产业发展的短板和难点。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信阳认为“改造存量,提升质量”是关键。培育本地优良品种,更换改造低产林,推广高效实用技术,强化利益联结,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进行深度加工,提升综合效益,这些是信阳开出的“药方”。
实际上,产业发展主体已经在“攻坚克难”。新县举办丰产栽培、低产改造、育苗技术等培训班,累计培训人员6000余人次;光山近4年引导20余家企业和160余创业大户流转土地10余万亩,每年投入油茶产业的民营资本超亿元,占总投资的80%以上;河南蓝天集团与光山县政府签订了油茶产业项目合作协议,投资15亿元,开发建设良种油茶种植基地,6年来,已建设高标准油茶示范基地2万余亩。
如今,“房前屋后一亩茶,一塘肥鱼一群鸭”“一亩油茶百斤油,又娶媳妇又盖楼”,正逐渐成为信阳农村的生动写照。探索具有信阳特点的油茶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信阳信心十足。
(新华社郑州11月22日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