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浉河记忆


□朱德馨

70多年前,我逃难在外,听姥姥说,老家信阳有条浉河,“浉河泛月”是信阳八景之一。1949年夏天,跟母亲回到解放后的信阳,见到了离家很近的浉河。

原来,浉河是信阳人的母亲河,她汇聚了西部大山的清泉水,流经信阳城区,滚滚向东注入淮河。1955年,浉河上游建了南湾水库,河水受到管控,长年奔流不息,即使遇到暴雨,也不会发大水。

当时,母亲带着我和弟、妹住在市区鲍氏街中书第姥姥家,与浉河只隔一道西关城墙。母亲去浉河洗衣,我常随她一起去钓鱼、游泳,小学放暑假我几乎天天泡在河里。那时信阳城里还没有安装自来水,平时吃的是井水,只有泡茶才舍得用挑来的浉河水。河水甘甜,泡茶味香,于是便有了“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的传说,由此可见,那时浉河的水质多好啊!街上有一位专为各户人家挑送河水的人,因长了一身满脸的白毛,人们都叫他“白毛”,其真实姓名无人知晓。他当时已年过半百,却还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汉。浉河水让他有了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他的诚实善良、与世无争,赢得了街上老少的喜爱。

奔流不息千百年的浉河,在我见到她时,河上只有一座从南关通往三里店的木板桥,宽不足六米,还有些晃动,只能勉强走架子车。其他地方不愿绕远过桥的人,枯水时就挽起裤腿蹚水过河。河两岸的土坡一发大水就被冲垮了,有的岸边、滩头成了无人管理的垃圾堆。城里通自来水后,再也无人喝日渐不干净的浉河水了,靠挑水过日子的“白毛”也了无踪影,不知去向。

新中国成立后,信阳年年都有新变化,改革开放更加快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信阳老城改造工程启动,浉河治理也提上了日程。浉河就像一位待嫁的妙龄少女,被打扮得越来越美丽。先是十座金桥横跨,如一道道英姿飒爽的彩虹飞驾河上。然后两岸砌上石板护坡,岸边立起汉白玉护栏,岸上修建供人休憩、游玩、观赏的花园、景点和绿道。继浉河公园之后,沿浉河两岸修起了带状公园,又在平桥两河交汇口建成绿荫繁茂、鸟语花香的湿地公园。河上增设两道橡皮坝,用于管控浉河水位。河两岸修起了宽阔的水泥路,在此行驶的不仅有信阳当地车,更有许多外地牌照的私家车。沿河公路上举办过很多次国家级甚至国际性的自行车大赛。每年春秋旅游旺季,来浉河沿岸的游客更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浉河新八景的建设,大大提升了浉河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自南湾水库大坝起,沿浉河两岸依次排开的望湖轩、茗阳阁、聚贤祠、申伯楼、龟山亭、琵琶台、河洲榭、平山塔八大景观,参照信阳老八景的丰富内涵,契合历史传说和现实景物,因地制宜,依势造景,既传承了历史文脉,又彰显了当代精神,令人流连忘返、过目不忘。我多次到浉河新八景采风、游览、写生,为新八景各写了楹联和七绝,至今仍不时朗读、品味。

2014年2月19日,我在《浉河时报》发了一首《七律·眺望浉河》:“跃上平山塔上山,浉河一望似花园。碧波铺锦云天外,红叶染霞亭榭间。岸路弯弯镶白练,群楼熠熠嵌珠环。彩楼盈尺车如蚁,峰顶风光别样妍。”此诗描绘了一幅浉河的鸟瞰图,纵目望去,别有气势。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历尽千年沧桑的浉河,在当代信阳人的装扮下更加楚楚动人,正以秀丽的风姿吸引八方宾客,成为信阳亮丽的名片。

大美浉河,故乡明珠,我永远爱你!

(作者系浉河区原二中退休干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